大禹站在祭坛中央,面向东方,迎着初升的朝阳,双膝跪下,额头触地,声音洪亮而充满敬畏,响彻云霄:
人族共主禹,谨率万民,叩首拜祭!”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远方连绵的山脉,以及更远处隐约可见的九鼎轮廓,继续说道:
“昔日洪水滔天,生灵涂炭,赖舜帝德泽,人族得以喘息。然水患未绝,民生维艰。禹受命于危难,不敢懈怠,奔波于九州,导河积石,疏九河,濬济漯,置九州,费时十三载,身劳形瘁,终平水患,安顿万民。”
他顿了顿,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完成大业的坚定与欣慰:
“今九鼎既成,镇九州气运,天地劫气亦散。此乃天地之幸,人族之福!非禹一人之功,实乃舜帝德厚,万民齐心,亦有无数先贤、工匠、士兵牺牲奉献之故!”
大禹再次深深叩首,三叩九拜,虔诚无比:
垂怜人族,护佑九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无大灾大难!”
他手捧祭品,缓缓举过头顶,仿佛要将人族的祈愿与感激,传递给那浩渺的天地。
祭坛之下,万民代表们也纷纷跪下,随着大禹的节奏,三叩九拜,口中喃喃念诵着祈福之语。整个夏都,乃至远方的许多地方,都能感受到这股来自人族共主,那份沉甸甸的敬畏与感恩。
这一刻,天地肃穆,万籁俱寂,仿佛整个洪荒都在聆听人族共主那发自肺腑的誓言与祈愿。大禹的祭祀,不仅是对天地万灵的告慰,更是对人族自身力量的一次确认与凝聚。九鼎的威压与祭祀的虔诚,交织在一起,使得夏都上空,一股前所未有的祥和与威严之气开始升腾。
劫气消散,天地间的灵气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澈、活跃。远在洪荒各处的六位圣人,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女娲娘娘、准提道人、接引道人,他们虽分属不同道统,各有所执,但此刻却同时感应到了这天地间气运的剧变,以及劫气消散带来的异样平和。
他们彼此心念相通,不需言语,便都明白:人族共主大禹,似乎已经完成了某件足以影响天地气运的大事,并且成功镇压了那场未至的劫难。
一场关乎人族命运,甚至可能影响洪荒格局的会晤,即将在夏都展开。
大禹恭敬立于下方,虽已贵为夏王,但在青乾面前,他依旧保持着最深的敬意:“弟子愚钝,请师祖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