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姬昌在渭河畔拉车迎接姜子牙入西岐,拜姜子牙为丞相,姜子牙主持朝政,除弊立新,大兴水利,安抚民心,整备兵马。
这一系列举措,如春雷滚滚,唤醒了沉睡的西岐大地,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磅礴开启。
姜子牙拜相之初,西岐虽民风淳朴,但积弊已久。
朝堂之上,部分世袭贵族依仗祖荫,结党营私,把持要津,对新兴贤才多有打压,导致政令不畅,效率低下。
地方之上,赋税徭役繁杂,小吏盘剥成风,百姓虽无大乱,却也多有怨言。姜子牙深知,欲图大事,必先正本清源。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吏治,明法度”。他向文王姬昌呈上了《治岐九策》,其核心便是“任人唯贤,法不阿贵”。
文王深以为然,下旨由姜子牙全权推行。姜子牙首先设立“考功司”,不论出身,只论才能,定期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政绩卓着者破格提拔,贪赃枉法、怠惰无为者严惩不贷,即便是王公宗亲,亦不例外。
此举一出,朝野震动。他亲自审理了几起牵涉贵族的贪腐大案,铁面无私,将数位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依法革职查办,抄没家产以充国库。
一时间,西岐官场风气为之一肃,那些尸位素餐者惶惶不可终日,而有真才实学的寒门之士则看到了希望,纷纷毛遂自荐。
其次,他“均赋税,轻徭役”。姜子牙派遣心腹官员,分赴各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根据土地的肥瘠和家庭的实际人口,重新制定了公平合理的赋税标准,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苛捐杂税。
同时,他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将大型水利工程与徭役相结合,参与劳役的百姓不仅能获得足额的口粮,完工后还能得到相应的酬劳。
此举既保证了国家工程的劳力来源,又切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得“民力得以休养,民心得以归附”。
在文化教育上,姜子牙提倡“尊贤尚德,教化万民”。他在西岐设立“贤良馆”,广招天下饱学之士、能工巧匠,不论其来自何方,有何背景,只要有才,便予以厚待,并让他们参与国政讨论,传授技艺。
他还下令在各地兴办乡学,普及基础的礼仪文化和农耕知识,让百姓知荣辱、明事理。一时间,西岐境内,弦歌不辍,文风鼎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西岐地处关中,渭水横贯,虽有灌溉之利,但水患亦频发,且许多田地地处高处,无水可灌,只能靠天吃饭。
姜子牙深知“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他亲自率领一队精通地理、水利的官员,沿渭水及其支流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实地勘察。
在掌握了详尽的水文地理数据后,一项规模空前的水利工程——“引渭灌溉”计划,正式提上日程。
这项工程的核心,是修建一条总长近三百里的主干渠,从渭水上游水量充沛、地势较高处引水,蜿蜒东下,贯穿西岐最主要的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