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西岐新主

鸿钧布下的“归墟大阵”如同一道无形的天地之墙,将西岐与外界彻底隔绝。

阵法之内,光阴流转似乎都变得缓慢,但西岐城内的权力更迭,却在一日之内尘埃落定。

伯邑考站在先王姬昌的灵柩前,身着一袭素白的孝服,面容沉静如水。

他缓缓转过身,面对着跪满大殿的文武百官,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终落在了依旧站立、神色莫测的弟弟姬发身上。

“二弟。”伯邑考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殿,“父王新丧,西岐正值危难之际,你我兄弟,当同心同德,共渡此劫。”

姬发身形微震,他看着伯邑考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眸,那里面没有胜利者的骄矜,只有承载重任的疲惫与决然。

他心中的不甘与怨怼,在鸿钧那至高无上的意志面前,在伯邑考这番坦诚的话语中,竟被冲淡了许多。

他缓缓躬身,行了一个大礼:“臣,姬发,参见大王。”

这一声“大王”,标志着西岐内部最大的权力纷争暂时画上了句号。

伯邑考没有立刻扶起他,而是先转向群臣,声音铿锵有力:

“孤承父志,继位西岐之主。然,孤深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自今日起,西岐朝政,一应如旧,凡事皆与丞相姜尚、上将军姬发商议而行,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群臣心中皆是一定。伯邑考此举,既确立了君王之威,又安抚了姬发与军中势力,更是将姜子牙推到了权力核心的制高点,以制衡各方。

登基大典后,伯邑考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前往相府,拜见姜子牙。

相府之内,姜子牙正在案前研究一张残破的舆图,上面标注着殷商的关隘与兵力部署。见伯邑考到来,他起身欲拜,却被伯邑考一把扶住。

“相父,万万不可。”

伯邑考恭敬地说道,“孤今日前来,非为君臣,而是为弟子,请教于恩师。”

姜子牙抚着长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大王有何疑虑,但说无妨。”

“归墟大阵,可困圣人,然鸿钧老祖亦有言,此阵非永恒。孤料想,此阵最多维持三年。三年之后,量劫重启,西岐与殷商,必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如今西岐看似安全,实则如笼中之鸟,一旦出笼,若羽翼未丰,必为天敌所噬。相父,这三年,我们该做什么?”

姜子牙眼中精光一闪,他指着舆图,沉声道:“大王所见,正是老臣所虑。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可让一个国家脱胎换骨;短,亦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老臣以为,当行三策。”

“愿闻其详。”

“其一,安内。大王继位,民心初定,然二殿下之心,军中将帅之意,尚需时日磨合。大王需以仁德感化,以权术制衡,使上下同心,无有二志。此为‘人和’。”

“其二,强兵。归墟大阵隔绝内外,却也给了我们最好的练兵时机。老臣将重整军队,汰弱留强,日夜操练,打造一支虎狼之师。同时,请大王下令,征召青壮,扩充兵源,三年之内,我西岐兵力,当翻一番。此为‘地利’。”

“其三,富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殷商地大物博,国力雄厚,我西岐偏安一隅,若不兴农促商,三五年后,必被其耗死。老臣请大王颁布《垦荒令》与《商税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同时降低商税,吸引四方商贾,以西岐之特产,换天下之物资。如此,府库充盈,百姓富足,方有与殷商争锋之底气。此为‘天时’。”

伯邑考听完,茅塞顿开,对着姜子牙深深一揖:“相父三策,乃定国安邦之策!孤,准了!”

自此,西岐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伯邑考以仁君之名,每日亲审民间疾苦,减免赋税,深得民心。他时常与姬发一同在校场检阅军队,兄弟二人冰释前嫌,姬发更是将兵权毫无保留地交出,一心一意辅佐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