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当年下山换盐,常走这条小路。”况国华忽然说道,“那时山下的村民还不认识老夫,每次路过村口,都有人给老夫递碗热水,问老夫要不要歇脚。老夫总怕麻烦,接过水就匆匆上山,现在想来,倒是错过了不少温暖。”

“现在不晚。”林墨笑着说道,“以后您住到村里,每天都能喝到大婶们煮的热茶,吃到刚烙好的饼。要是您想上山看看,也能随时回来,这条小路永远为您敞开。”

况国华看着林墨真诚的笑容,心中最后一丝不舍也渐渐消散。他低头看了看肩上的布包,又抬头望了望前方越来越近的村庄,忽然觉得肩上的沉实感不再是负担,反而像带着一份新的责任——一份守护温暖、守护烟火的责任。

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村长拄着拐杖站在最前面,张婶和李婶手里捧着新缝的被子,阿牛领着几个孩子站在后面,孩子们手里还拿着用野花编的花环。看到况国华和林墨走来,村民们立刻迎了上去,脸上满是笑容。

“况前辈,您可算来了!”村长快步走上前,握着况国华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快进村歇歇,李婶刚煮了野菇汤,还热着呢!”

张婶把兰花被递到况国华面前,脸上带着几分腼腆:“前辈,您看看合不合身,要是短了,我再给您加些布。”

孩子们围着况国华,把野花环递到他手中,清脆地喊着:“况爷爷,戴花环!戴花环!”

况国华看着眼前热情的村民,看着手中鲜艳的野花环,看着远处晒谷场上飘动的稻谷,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他抬手接过花环,轻轻戴在头上,又接过张婶手中的兰花被,指尖触到柔软的棉布,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温暖。

“多谢大家。”他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前所未有的轻快,“以后,还请大家多指教。”

村民们爆发出热烈的笑声,簇拥着况国华往村里走。林墨跟在人群中,看着况国华被孩子们围着问东问西,看着他脸上渐渐舒展的笑容,心中知道,这位老人终于走出了后山的寂静,走进了人间的烟火,走进了一段崭新的岁月。

山路在身后渐渐远去,阳光洒满村庄,将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长,像一串紧紧相连的脚印,再也不会分开。况国华走在人群中,听着耳边的欢声笑语,感受着手中兰花被的温暖,忽然明白,真正的安宁从不是躲在山林中的孤独,而是融入人间的热闹,是与值得守护的人一起,共享岁月的温暖与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