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宗室妥协 开封试点

第257章 宗室妥协,开封试点

紫禁城的秋意,似乎总比宫墙外更浓些。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乾清宫前的丹陛,却被小太监们一刻不停地扫去,露出冰冷规整的青石,仿佛这煌煌天家,容不得半分自然的闲适与散漫。

宫墙之内,另一场无声的“秋风扫落叶”正在继续。前日里,户部那份沉甸甸的、罗列着宗室禄米惊人开支及历年增长数据的奏疏,像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虽未激起公开的惊涛骇浪,但那沉重的涟漪却已层层扩散,压得所有相关者心头窒闷。

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暖,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却驱不散崇祯眉宇间那缕凝而不散的沉郁。他面前御案上,摊开的并非紧急军报,也不是革新条陈,而是一份用明黄绫子裱封的厚重谱牒——《大明宗室玉牒》的摘要节本。其上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一年复一年、不断膨胀的财政支出,宛如一株根系庞大且仍在疯狂汲取国家养分的巨树。

“皇爷,”秉笔太监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奉上一盏新沏的雨前龙井,声音压得极低,“几位王爷……已在偏殿候着了。”

崇祯“嗯”了一声,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玉牒上一个陌生的郡王名号,目光却锐利如刀。他知道,今日要见的,绝非宗室里最显赫、最富有的亲王——那些巨擘树大根深,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刻还不是动他们的时候。他今日召见的,是几位在宗室中颇有声望、但自身禄米待遇相对一般、甚至有些窘迫的郡王和辅国将军。他们,才是可能被撬动的第一块砖。

“请他们进来吧。”崇祯端起茶盏,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年轻却已极具威仪的面容。

脚步声响起,不大,却带着几分迟疑与拘谨。三位身着郡王及将军常服的宗室老者,在王承恩的引导下,躬身趋入暖阁。为首者,乃是开封府的周王世子(老周王体弱,由世子代行),其后是两位看起来颇为清瘦的郡王。他们依制行礼,口称“陛下”,眼神却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忐忑与揣测。皇帝近日对宗室禄米问题的关注,早已不是秘密。

“诸位王叔、宗亲不必多礼,看座。”崇祯的声音平和,甚至带着一丝罕见的、属于晚辈的温和,他抬手虚扶,“今日召诸位来,非为朝政,只是叙叙家常。朕年少登基,于宗亲事务,多有疏离,实感不安。”

家常?几位宗室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下更是惴惴。天家无小事,更何况是皇帝亲口说的“家常”。

内侍搬来绣墩,几人谢恩后,皆只敢欠着身子坐了半边。

崇祯仿佛真的拉家常一般,从开封的风土人情问起,到几位郡王封地的收成、子嗣的教养,语气闲适。暖阁内气氛稍稍缓和,几位宗室也逐渐放松了些绷紧的神经。

然而,话题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绕了回来。

崇祯轻叹一声,将手边那份户部的数据摘要,让王承恩递给他们传阅。“诸位宗亲都是自家人,朕也就不绕圈子了。这是户部刚呈上来的,朕看了,甚是心惊,亦感痛心。”

纸张在几位老者手中传递,细微的窸窣声在安静的暖阁里格外清晰。那上面的数字,触目惊心。他们虽知宗室禄米是沉重负担,却从未如此直观地看到这庞大的总额,以及它每年都在疯狂增长的趋势。

周王世子手有些颤抖,声音干涩:“陛下……这……臣等皆知朝廷艰难,只是……只是祖宗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