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像是丢了魂一样,脚步轻浮的回到了府中。
随后,他就把郑芝豹和郑福松叫到了跟前。
郑福松也就是以后的郑成功,也叫郑森,不过郑森这个名字是崇祯十七年钱谦益给他取的,这个时候的钱谦益已经被送到东北种土豆了,自然也就没有机会给他起名字了。
此时的郑成功不过刚满十八岁,但作为郑芝龙的长子,他已经参与了许多郑家的决策。
酝酿许久后,郑芝龙说道:“老五、福松要不咱们还是投降吧,看华夏军今天的阵仗,我们恐怕没有什么胜算...”
其实在郑芝龙心里,何止是没有他们没有胜算,威力辣么大的炮,只怕他们的船还没靠近,就被打散架了。
郑芝豹还未有反应,郑福松便迫不及待的开口道:“父亲怎能轻言投降!?我郑家受大明皇恩,理当与大明共存亡,此时正是我郑家报答皇恩的时候!”
说起来,郑福松并不像大众所熟知,传统的英雄形象。
别的英雄描述起来可能是胸有成竹、深思熟虑、决胜于千里之外、心胸宽广、爱兵如子、不会把情绪表现在脸上等等,但郑森在历史的记载中却不是这样。
他虽然英勇,但气度不足难以容人、做人做事也不够成熟,遇事冲动且易怒,做事也不够老练,缺点十分多。
尽管如此,郑福松却有一样东西是很多人所没有的,那就是赤子之心,或者说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因此,在郑福松的心里,他并不愿意投降,也认为这是不忠,是值得唾弃的。
“那个...福松,咱们郑家是受大明的皇恩,但现在大明都没了,就连皇室都被华夏军全部关起来了,咱们就算是想找都找不到啊。”郑芝豹摸着脑袋说道。
“五叔!大明总有躲起来的皇室,只要我们把大明的旗帜立起来,就不愁没有人加入!”郑森义愤填膺的说道。
“福松...你怎么是个死脑筋呢,大明完了,没有了你知道吧?再效忠他,咱们郑家也离完蛋不远了你明白吗?”
郑芝豹十分无奈,他知道这小子认死理,可没想到这么认死理啊。
“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