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江南烽火,照云霄

梅雨如泪,浇不透江南大地上,熊熊燃烧的战火。

从松江府的渔码头,到湖州路的桑园,从平江路的青砖巷,到常州路的护城河,

昔日桨声灯影的水乡,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间的厮杀声,

逃难百姓的哀嚎与兵刃碰撞声交织,漫过烟雨朦胧的天际。

一时间整个江南,陷入绵延不断的战火,元军的黑旗、张士诚的青旗、徐寿辉的红旗在烽火中乱舞,

而朱元璋麾下的大军,正以五路大军之势,如一把把利刃,撕开江南的乱局。

应天府都督府内,烛火彻夜不熄,

巨大的舆图,铺满整张案几,红黑竹签,密密麻麻插满各州府。

朱元璋身着玄色软甲,腰悬宝剑,面容刚毅,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正俯身凝视舆图。

徐达一身戎装,铠甲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刚从常州路前线赶回;

刘伯温手持羽扇,青衫微动,目光扫过舆图,若有所思;

李善长捧着账册,眉头微蹙,不时在纸上圈点记录。

“主公!探马来报!徐寿辉麾下倪文俊与赵普胜在汉阳火并,

三日之内连杀三阵,粮草大营被焚,三万大军折损过半!”

一名探马浑身泥泞地闯入,单膝跪地禀报,雨水混着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盔甲上的泥点,被烛光映得格外刺眼。

朱元璋指尖,在舆图上汉阳的位置轻轻一点,沉声道:“徐寿辉优柔寡断,驾驭不住白莲旧部,内斗是迟早的事。”

他转头看向刘伯温,“伯温,你怎么看?”

刘伯温羽扇轻叩案几:“徐寿辉已成朽木,不足为惧。

但陈友谅在江州厉兵秣马,一直虎视眈眈盯着长江航运,

如今徐寿辉内乱,他定会趁机夺取九江,掌控中游水道,届时我军顺江而下的通路将受威胁。”

徐达上前一步,铠甲碰撞声清脆:“主公,末将愿率水师驻守安庆,绝不让陈友谅东进一步!”

“不必。”

朱元璋抬手按住他,“你需统筹诸将,拿下平江、常州这些战略要地。

陈友谅那边,让廖永忠率水师牵制即可。”

他目光转向李善长,“善长,粮草器械还撑得住吗?

五路大军同时推进,松江、平江、常州、嘉兴、湖州齐头并进,消耗定然不小。”

李善长翻开账册,声音沉稳:“主公放心,应天粮仓尚可支撑五月,采石矶制盐场日产千石,足够军中供应。

只是常州路战事吃紧,汤和将军那边的箭矢损耗过快,矿场赶制的一批铁箭,三日内可运到。

另外,松江府水师需要的战船,木料供应还需加急。”

“立刻传命!”

朱元璋语气果决,“让陆仲亨率两千轻骑驰援矿场,务必保障铁矿运输。

战船木料从徽州府调运,命俞通海亲自督办,三日之内运到松江府造船厂。”

“属下遵命。”

李善长躬身应道,转身草拟文书。

话音刚落,又一名探马疾驰而入:“主公!张士诚派吕珍率军三万支援镇江,明玉珍趁势出兵,夺取了我们刚收复的夔州!”

徐达怒目圆睁:“这两个小人,竟敢趁火打劫!主公,末将愿率军回援!”

朱元璋却神色不变,手指在舆图上轻轻一划:“张士诚鼠目寸光,吕珍那点兵力,马昕足以应对;

明玉珍地盘比较远,夔州地势险要,他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

我们按原计划推进,等拿下江南五府,再回头收拾他们。”

他突然停顿,眼神锐利如刀,“我有种直觉,张士诚此举是声东击西,真正的目标或许是平江路的常遇春。”

刘伯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主公直觉敏锐!

常遇春猛攻平江,张士诚定然心急如焚,派吕珍攻镇江只是牵制,实则可能暗中调兵,想偷袭常遇春后路。”

“果然如此!”

朱元璋拍案而起,“传我命令,诸各领其职:汤和、周德兴守常州,假意后撤,诱元兵主力深入,再派郭英率伏兵截断其退路;

常遇春、邓愈攻平江,同时让耿再成率五千兵力,驻守平江外围的昆山,防备张士诚偷袭;

胡大海、吴祯取嘉兴,保障粮草运输线;

李文忠、耿炳文打湖州,牵制元军援军;

华云龙、郭兴夺松江,控制出海口,断绝元军海路支援!”

“属下遵命!”

帐外传来整齐应答,淮西二十四将的身影在烛光下晃动,神色坚毅。

刚部署完毕,第三名探马踉跄闯入:

“主公!元军大将石抹宜孙,率三万大军驰援平江,途中劫掠了我们运往嘉兴的粮草!”

“岂有此理!”

李善长脸色一变,“这批粮草是胡大海部的救命粮,断了粮草,嘉兴路攻势必然受阻。”

朱元璋眉头微皱,沉思片刻道:“伯温,此事你有何良策?”

刘伯温羽扇轻摇:“石抹宜孙虽勇,但麾下士兵多是临时拼凑,长途奔袭早已疲惫。

小主,

可让常遇春分兵五千,在平江路外围的山谷设伏,同时让胡大海派轻骑夺回粮草,两面夹击,定能击溃元军。”

“好!”

朱元璋当即下令,“传常遇春、胡大海按计行事!

善长,再从应天调运一批粮草,务必保障嘉兴路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