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飞起的瞬间,苏牧阳脚步没停。他盯着那块青石,左手直接伸过去扒开浮土。泥土潮湿,混着落叶和碎枝,指尖很快触到硬物。
石面刻着东西。
不是字,也不是图腾。是一组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是某种轨迹。他眯眼看了两秒,忽然觉得这纹路有点眼熟——像极了昨夜在岩洞里反复推演“破岳式”转“断水流”时,剑尖划出的路径。
他蹲下身,用玄铁重剑撬了撬石板边缘。石头松动了。再一用力,整块翻了过来。
底下压着一个陶匣。
匣子不大,表面粗糙,封口处有一圈蜡。没有锁,也没有标记。他用剑尖轻轻刮掉蜡层,打开盖子。
里面是一卷书。
纸张泛黄,边角磨损严重,像是埋了很久。封面空白,只在右下角有个印记:一团扭曲的图案,像蛇缠着柱子,又像龙盘在云中,看不清具体形状。
他把书拿出来,翻开第一页。
字不认识。
笔画古怪,排列方式也不像中原文字。但奇怪的是,他看着这些字,脑子里竟然能慢慢拼出意思。就像小时候学认字,虽然看不懂拼音,但靠上下文也能猜个大概。
第一句写着:“意动则气先,气行则剑未出而敌已伤。”
他愣了一下。
这句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昨晚在岩洞里练“听节奏”,不就是想提前感知对手动作吗?可那是被动等,而这本书说的是主动出击——还没出剑,对方就已经受伤?
他继续往下看。
有图解。画的是一个人站在空地中央,周围是几个模糊的人影。那人闭着眼,手里的剑指着地面,但人影身上却出现了裂痕。旁边注释说:“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不以力胜,而以意断。”
苏牧阳呼吸慢了下来。
他想起打金霸天那天。对方每次发招前,确实有种说不出的压力感。当时以为是错觉,现在看来,那根本不是身体反应,而是对方的“意”已经先到了!
高手对决,差的就是这一点。
谁先把“意”送出去,谁就占了先机。
他赶紧往后翻。后面的内容越来越难懂,全是抽象描述。说什么“剑非器,乃心之延伸”“招无定形,唯意所至”。还提到一种叫“预流”的状态,说是能在敌人动手之前,就在心里模拟出对方的动作轨迹。
这不就是……预判?
他越看越兴奋,手指都不自觉地抖了一下。书页发出轻微的响声,惊得他自己都怔住了。
不能急。
这种东西,一看就懂才怪。要是强行理解,搞不好会走火入魔。他深吸一口气,把书合上,抱在怀里。
然后盘腿坐下,背靠大树。
他决定换种方式读。
不再逐字去抠意思,而是像昨晚练“听节奏”那样,把注意力放在这本书的整体感觉上。从头开始,一页一页翻,不去想内容,只感受那种气息流动。
翻到第三页时,他突然停住。
刚才那一段话,明明没细看,可脑子里自动冒出了它的意思:“当你不再想着怎么赢,剑才是真正的剑。”
这话……怎么跟杨过师父说的那么像?
那天在终南山,杨过说过一句话:“你打得太紧,反而丢了自己。”当时没懂,现在回头看,是不是也在说这个?
他重新打开书,找到刚才那段,仔细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