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想的反击,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奥赛团队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周炽走路都带风,恨不得把“想想牛逼”四个字写在脸上,对着秦屿时那眼神更是毫不掩饰的得意。
陈知行虽然依旧冷静,但团队讨论时,会更多地主动征求苏想的意见,无形中提升了她在团队内的话语权。
而秦屿,则陷入了某种沉默。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试图用他的理论框架去“格式化”所有人的思维。
在接下来的合练中,他变得更加……“客观”。
他会仔细聆听每个人的想法,包括周炽那些天马行空的猜想和苏想那些跨界融合的思路,然后进行冷静的分析和评估。
这种变化,起初让周炽觉得他是被“打服”了,但苏想和陈知行却感觉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秦屿的“客观”,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调整。
他不再试图压制,而是转为一种更高效的“利用”。
他将团队成员的不同特质视为不同的工具,试图整合这些工具,以达成他心目中最终的“完美”结果。
他看向苏想的目光,少了些挑剔,多了些审视和……计算。
一次合练休息时,只剩下苏想和秦屿在会议室。
秦屿罕见地没有立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郁郁葱葱的夏日景象,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苏想同学,你上次的解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苏想正在整理笔记,闻言抬起头,有些意外他会主动提起这个话题。
“谢谢。”
她谨慎地回答。
“能将看似不相关的数学领域如此巧妙地连接起来,需要极高的天赋和……广阔的视野。”
秦屿转过身,目光落在她身上,那眼神像是要将她剖析开来,
“我很好奇,这种能力,是如何培养的?仅仅依靠……所谓的直觉和应用经验吗?”
他的问题看似探讨学术,但苏想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深藏的试探。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分支之间本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可能是我在863项目中,习惯了处理多源信息和非结构化问题,所以更容易看到不同工具之间的内在联系吧。”
她巧妙地将原因归结于实践经验的锻炼,避开了核心。
秦屿盯着她看了几秒,苏想的表情坦然又平静。
他最终几不可闻地轻哼了一声,转回了话题:
“无论如何,这种能力在解决某些类型的奥赛题目时,确实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