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的深秋,德国马普材料研究所发生了一件罕事!
面对苏想展现出的、足以撼动领域边界的卓越才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经过激烈讨论,做了一个破格的决定:
鉴于苏想在其间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及她所展现的、远超普通访问学者甚至多数博士生的科研能力!
委员会一致决议,参照德国本土最优渥的本硕连读人才引进条款,破例授予苏想所顶尖合作大学的硕士学位认证,
并特批她直接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由施耐德教授亲自指导。
这意味着,她在德国的学术身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客人”变成了被体系正式认可并倾力培养的“自己人”。
这份殊荣,在等级森严的德国学界堪称石破天惊!
苏想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她那篇关于复合材料界面模型的论文,在审稿阶段就已震动学界,被匿名审稿人誉为“可能在未来五年内重新定义该领域建模范式”的杰作。
消息传回研究所,苏想的声望如日中天。
她不再仅仅是那个带着悲情色彩的“无路可走的天才”,更被同事们由衷地称为 “来自东方的魔法大脑” 或亲切地唤作“我们研究所珍稀的天才熊猫”。
她赢得了研究所上下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呵护。
行政部门主动为她续签了更高规格的学者公寓,配备了专线电话。
食堂的德国大妈记住了她的口味,总会为她多留一份少油盐的菜肴,甚至学着做了几次中餐。
当有其他机构的研究员在一次跨所交流中,半开玩笑地提及“那位被迫远离故土的失落天才”时。
不等苏想反应,她的同事汉斯和几位项目骨干立刻板起脸,严肃地反驳:
“请尊重苏博士!她的成就源自她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努力,与任何背景无关。在这里,实力是唯一的通行证。”
那种不容置疑的维护,让苏想深切感受到,她已真正被这个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的学术共同体所接纳和珍视。
施耐德教授对她的倚重与日俱增。
她开始参与研究所最核心的战略讨论,甚至代表课题组对工业界合作项目进行技术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苏想再次展现了恐怖的知识融合与问题提炼能力。
她能瞬间理解物理、化学、工程专家的痛点,并用精妙的数学语言建模,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提出跨学科的颠覆性解决方案。
一次,在与一家化工巨头讨论新型催化剂效率瓶颈时,苏想在听取冗长的反应路径描述后。
她沉默片刻,随即在白板上写下一组优雅的偏微分方程,将过程描述为多孔介质内的输运-反应耦合动态系统,
并引入一个流体力学的不稳定性判据,精准预测了实验中无法解释的效率突变点。
会议室陷入短暂寂静,随即爆发出惊叹。
对方首席技术官拉着施耐德教授低语:“教授,您这位秘密武器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