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向日葵田的花盘,在新铺的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金影。石蛮正站在学堂门口的空地上,指挥着工匠们吊装最后一根亭柱。那是根整根的楠木,柱身上刻满了向日葵的花纹,纹路里还嵌着细碎的云纹石,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这是“聚灵亭”的最后一根立柱,只要安好,整个亭子就算彻底落成了。
“慢点放!”石蛮扬声喊道,手里紧紧攥着根麻绳,掌心的灵力顺着绳索缓缓流淌,像股无形的力,稳稳托住亭柱。这根柱子足有千斤重,寻常工匠根本搬不动,全靠他运转向日葵丹的灵力,配合工匠们的巧劲,才一点点挪到基座上。
火离站在一旁,流萤剑斜插在腰间,手里捧着个木盒。盒里装着十二枚小小的玉片,每片玉片上都刻着一个族的图腾,是用来嵌在亭檐上的。“老祭司说,这十二族玉片得用双丹共鸣的灵力激活,才能真正聚灵镇邪。”她抬头看着缓缓落下的亭柱,“等柱脚落稳了,我们就把玉片嵌上去。”
“好。”石蛮应着,丹田的向日葵丹轻轻转动,将灵力凝聚在掌心。亭柱在他的引导下,稳稳落在青石雕琢的基座上,严丝合缝,连一丝晃动都没有。工匠们发出一阵欢呼,纷纷抹着汗,眼里满是敬佩——能仅凭一人之力稳住千斤柱,这等修为,他们还是头回见。
石蛮松了口气,抹了把额角的汗。自从铺路时灵脉与双丹产生更深的共鸣,他的灵力操控越发精准,别说托亭柱,就是用指尖的灵力雕刻米粒大小的花纹,也能做到分毫不差。这或许就是老祭司说的“修行融于生活”,越是在搬石建亭这些琐事里打磨,灵力反而越扎实。
“开始嵌玉片吧。”火离打开木盒,十二枚玉片在阳光下泛着七彩的光。她拿起刻着焚天族火焰图腾的玉片,指尖的星火丹气息轻轻拂过,玉片立刻亮起一层淡淡的红光。
石蛮则拿起刻着石家玉玺纹路的玉片,将向日葵丹的灵力注入其中,玉片表面浮现出流动的金纹。两人沿着亭檐慢慢走,将玉片一一嵌进预留的凹槽里——血鳞族的鳞片玉片、羽族的翅膀玉片、树精族的叶片玉片……每嵌好一片,玉片就会与亭柱上的向日葵花纹产生共鸣,发出对应的光晕。
当最后一片风沙城的玄铁图腾玉片嵌好时,整座聚灵亭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十二道不同颜色的光柱从玉片里射出,在亭顶交织成一个巨大的十二圣座虚影,虚影周围环绕着流动的灵气,像层透明的纱,将整个学堂都罩在其中。
“成了!”孩子们的欢呼声从学堂里传来,一群小不点扒着窗户往外看,小脸上满是惊奇。光柱落下时,他们书桌上的课本突然自动翻开,书页上的字迹竟泛出淡淡的金光,像是活了过来。
“灵气入字,过目不忘啊!”老祭司拄着拐杖走过来,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当年十二圣座守护各族,如今你们用双丹共鸣重现圣座荣光,这聚灵亭,比任何藏经阁都管用!”
石蛮走到亭下,仰头看着头顶的圣座虚影。丹田的向日葵丹与虚影产生强烈的共鸣,一股精纯的灵气顺着亭柱往下流,钻进他的经脉里,让他的灵力又浑厚了几分。“这亭子不光能聚灵,还能滋养修为,”他惊讶地说,“在这里打坐,效果怕是比灵泉边还好。”
火离也走进亭中,流萤剑突然从腰间飞出,悬浮在半空,剑身上的火焰纹路与亭顶的光柱同步闪烁。“我的星火丹也在吸收灵气,”她伸手握住剑柄,只觉一股暖流顺着手臂往丹田涌,“看来以后我们可以在亭子里温养丹药了。”
正说着,血煞抱着一摞新书走进来,看到亭顶的圣座虚影,脚步顿了顿,独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那虚影里,血鳞族的圣座正对着他微微颔首,像在安抚,又像在鼓励。“这些是风沙城送来的锻造图谱,”他把书放在亭中的石桌上,“城主说,让孩子们也学学锻造,以后能自己打造趁手的工具。”
石蛮拿起一本图谱,指尖刚碰到书页,就觉一股灵气顺着指尖钻进脑海,图谱上的锻造步骤竟像动画般在眼前展开,清晰得仿佛亲眼所见。“聚灵亭连书本知识都能‘活化’,”他惊叹道,“这下孩子们学东西可就快了。”
火离笑着点头,目光落在学堂前的石板路上。路已经铺到了学堂门口,光纹与聚灵亭的光柱相连,像条发光的带子,将灵泉的灵气源源不断地引到这里。路边的清灵草已经长得半尺高,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偶尔有风吹过,草叶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为这安宁的景象伴奏。
傍晚时分,各族人都赶来参观聚灵亭。焚天族的老医师捧着药书坐在亭中,书页上的草药图谱竟浮现出立体的虚影,连药性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血鳞族的渔夫拿着海图研究,图上的洋流纹路突然流动起来,像在演示最佳的捕鱼路线;树精族的族人则围着亭柱,看着上面的向日葵花纹,感受着灵脉与草木的亲和气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石蛮和火离坐在亭外的石阶上,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里都暖暖的。孩子们在亭子里追逐打闹,他们的笑声穿过光柱,竟引得光柱泛起一圈圈涟漪,像在回应这份快乐。
“你看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火离指着一个正捧着课本念念有词的小女孩,“她上次背《灵脉要术》总记不住,现在捧着书看了不到一刻钟,居然能背下来了。”
石蛮笑了:“聚灵亭再好,也得孩子们愿意学才行。你看他们现在,抱着书比抱着糖果还开心,这才是最难得的。”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石家的书房里堆满了功法秘籍,可他总觉得那些字像死的,远不如手里的凿子和木头亲切。如今这聚灵亭,却让书本也有了“生气”,难怪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