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是投资人之一,但想和北影拉关系的人太多。
如果不是本校学生,他根本进不来。
现在拍电影并不难,难的是能上映。
一部正规电影从筹备到上映,首先得去广电备案,申请拍摄许可证,也就是“龙标”,然后再和中影谈档期和排片。
孙祺既没人脉也没关系,靠自己肯定不行,连相关部门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拍电影必须找有资质的公司,否则可能亏得血本无归。
好莱坞大公司连华尔街的钱都敢骗,国内影视圈更复杂。
所以跟着北影下属的青影厂合作是最稳妥的选择。
只有迈出这一步,后续才能顺利推进。
再说,副导演也是导演,是一份正式的资历。
北影校内有很多老师盯着这个位置。
光有才华还不够,各行各业能出头的人,除了才华,还得靠机遇、风口和贵人,这才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田状主任虽然传统,但出发点是好的。
作为老师,对学生严格,这是理所当然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薛小璐和孙祺做了分工:她负责联系剧组人员、设备、摄影棚,以及和青影厂对接;孙祺负责拍摄计划、演员服装、具体道具等与拍摄直接相关的事情。
至于俞非鸿,没有固定职责,是自由人,想参与哪部分就跟着谁干。
制片人方面,除了青影厂的一位,孙祺还请来了杨帆。
杨帆当时正在忙《士兵突击》的后期,一听孙祺又来“抓壮丁”,忍不住抱怨了他好一阵——就算是熟人,也不能这样使唤人。
但孙祺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
这次他可是真金白银投了一百万进去,影视圈的水有多深,他早就知道。
至于学校?
孙祺可不会天真地以为学校的剧组就有多干净。
天下乌鸦一般黑,是狗到哪都改不了吃屎。
杨帆只能两边奔波。
好在两部作品都在帝都,否则他根本不会接这个活。
幸好《士兵突击》的后期已经步入正轨,有康宏磊坐镇,他不用天天盯着,便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孙祺这边。
相比青影厂那位体制内的制片人,杨帆经验更丰富。
他一进组,剧组的后勤和各项事务立刻变得井然有序。
其他人没说什么,只有俞非鸿看他的眼神变了。
杨帆暗自高兴,来剧组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天发型整齐,皮鞋锃亮。
孙祺看在眼里,心里默默吐槽:
怕是老俞家也看上你这头能干的“驴”了。
《那些年》中有大量校园场景,选景至关重要。
故事背景设定在90年代的帝都,学校不能太现代,否则容易让观众出戏;也不能太破旧,否则与影片整体明亮的风格不符。
孙祺虽然是帝都人,但对合适的学校并不了解。
他自己的母校刚翻新过,风格太新,不合适。
这时候人脉就派上用场了。
孙祺自己跑了两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地点,最后还是俞非鸿通过朋友联系到郊区的一所学校,带他一起去看了场地。
校门是带有艺术造型的铁栅栏门,进门后是一个花坛,中间立着鲁迅雕像。
场地很宽敞,两侧有小树林,还有几排乒乓球桌和健身器材。
教学楼有四层,一侧有连廊,维护得很好。
正对大门的那面墙爬满了绿植,不仅不显陈旧,反而充满生机。
孙祺望着教学楼前的升旗台发呆,仿佛听到了下课铃声,一群少男少女从教室里跑出来,寂静的校园瞬间热闹起来。
就是这里了。
确定学校后,孙祺开始研究服装。
内地学校的校服普遍保守,宽松简约,颜色也不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