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物理竞赛选拔

寒冬的最后一丝料峭被三月的春风逐渐驱散,光秃的枝桠抽出嫩绿的新芽。初三下学期的气氛,如同不断加压的锅炉,紧张感几乎凝成了实质。黑板一侧的倒计时牌,数字无情地跳向中考,另一侧,则贴上了新的通知——关于“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校内选拔的通知。

这份通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年级里那些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竞赛成绩对于中考虽无直接加分,但其含金量毋庸置疑,尤其是对于志在冲击顶尖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履历和能力的证明。

通知明确,校内将选拔出两支队伍(每队三人)参加市级的初赛。选拔方式包括笔试和团队合作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两部分。

课间,讨论这件事的人不少,但真正有底气报名的,寥寥无几。难度摆在那里,需要投入大量的额外精力,对于分秒必争的初三生来说,是一次冒险。

吴小燕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林栋,眼神里的意思不言而喻:“一起?”

林栋看着通知,心里快速权衡。参加竞赛确实需要投入时间,但好处也显而易见:能系统提升物理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对中考乃至高中学习都大有裨益。而且,他对自己的物理基础和有薛老爷子磨砺出的沉稳心态颇有信心。

他冲吴小燕微微点了点头。

两人默契地同时起身,走向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报名。刘老师看到他俩,脸上笑开了花:“好好好!你们俩报名,我心里就踏实一大半了!争取给我们班拿回一个名额!”

笔试在一周后进行,难度远超平时考试,大量涉及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和竞赛技巧。考场里一片愁云惨淡,哀嚎遍野。林栋和吴小燕却做得异常顺畅。林栋胜在思维灵活、基础扎实,尤其是对力学和能量转化的理解,得益于薛老爷子的“物理化”教学,格外深刻;吴小燕则胜在严谨细致,计算准确率极高。

成绩出来,毫无悬念。林栋和吴小燕以绝对高分位列前二。第三个名额被(一)班一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极其痴迷物理的男生获得。

团队合作环节,要求三人小组在限定时间内,利用提供的简单器材(木板、滑轮、绳子、弹簧秤、尺子等),设计并完成一个小实验,测量一个给定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并分析误差来源。

林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组的核心。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召集吴小燕和另外那个叫陈昊的男生,快速进行思路风暴。 “常规排水法测体积可能误差大,物体不规则。”林栋首先指出关键。 “可以用弹簧秤测空气中重力和完全浸没后的拉力,浮力法求体积。”吴小燕立刻接口,思路清晰。 “但浸没后如果有气泡附着,会产生误差。”陈昊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他是个细节控。 “所以操作要非常小心,完全浸没且排除气泡。”林栋总结,“我们来分工:吴小燕负责记录数据和计算,陈昊负责操作和排除气泡,我负责整体搭建和校准弹簧秤。”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过程中,林栋展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很快搭建好稳定的支架;吴小燕计算飞快,对数据极其敏感,立刻发现了一次测量异常;陈昊则小心翼翼,操作一丝不苟,最大程度减少了操作误差。

他们组不仅最快得出了准确结果,误差分析也写得条理清晰,远超其他还在手忙脚乱、争论不休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