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没办法,想请你吃顿都难,实力不允许啊!

2000年的第一场雪,在省城的清晨悄然而至。林栋踩着薄雪走向科技馆时,鞋底的积雪被压出咯吱的轻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模拟赛打着节拍。昨晚下了半宿的雪,把科技馆的红色穹顶染成了白顶,远远望去像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倒冲淡了几分严肃的学术气息。

“这里!”江慧玲站在馆门口的石阶上,手里捧着两杯热豆浆,塑料袋上印着“豆香园”的字样——是省城本地的牌子,比维维豆奶多了点焦香。她的羽绒服领口沾着雪粒,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小团,“刚问过老师,模拟赛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题占60分,实验操作40分。”

林栋接过豆浆,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他摸了摸书包侧袋,里面的准考证边角被体温焐得有些软,昨天特意让父亲用挂号信寄来的竞赛教材,此刻正安稳地躺在书包底层。“实验操作考什么?”

“听说是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或者组装简单的电路。”江慧玲跺了跺脚上的雪,棉靴底的防滑纹在石阶上留下清晰的印记,“都是课本上的基础题,但老师说会藏陷阱,比如打点计时器的频率可能不是标准的50Hz。”

林栋点点头,想起维修铺里那些老旧的电表,有时候转速会莫名变快,父亲总说“机械的东西,难免有误差”。看来物理实验和修电器一样,都得留个心眼,不能全信仪器。

走进考场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省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们大多穿着统一的校服,胸前别着“XX中学”的校徽,手里转着笔,脸上是志在必得的从容。林栋找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桌角贴着考号“073”,旁边就是江慧玲的位置,她正低头检查铅笔盒,橡皮上印着的小熊图案被磨得快看不清了。

监考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来,脚步声在安静的考场里格外清晰。当试卷发到手里时,林栋闻到了淡淡的油墨香,是新鲜印刷的味道。他深吸一口气,翻开试卷——第一题是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题目里给的场景是“火车进站时的刹车过程”,让他想起每次去省城坐的绿皮火车,进站时总会“哐当”一声顿住,原来里面藏着这么多物理知识。

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林栋的思路异常清晰。他把火车刹车的加速度和篮球落地时的缓冲联系起来,用同样的公式推导,很快就算出了答案。第二题考的是电路分析,给出的电路图像极了维修铺里洗衣机的线路图,他甚至能立刻指出哪个电阻相当于电机的绕组,哪个电容是启动电容。

做到最后一道附加题时,林栋愣了一下。题目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卫星绕月周期”,配图是张模糊的月球照片,旁边标注着“我国即将开展探月工程”。他的心跳忽然快了几拍,想起父亲昨晚在电话里说的:“你王叔家的小子在航天局上班,说国家要往月亮上送机器了,以后说不定能在月亮上修电器呢。”

当时只当是玩笑,此刻看着题目,却觉得梦想从未如此真切。他拿起笔,把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公式结合起来,推导过程中,脑海里浮现出航天模型图解上的月球车,想象着它在月面上行驶的轨迹——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星辰,真的能通过公式与现实相连。

理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林栋刚好放下笔。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向江慧玲,发现她也在看自己,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带着点轻松——不管结果如何,至少都尽力了。

中午在科技馆的食堂吃饭,饭菜是简单的两菜一汤,白菜炖粉条和西红柿炒鸡蛋,米饭有点夹生。林栋正扒着饭,忽然听到邻桌在讨论刚才的附加题:“那道题太偏了,谁知道月球的质量和半径啊?”“就是,咱们课本上根本没讲过,肯定是给省重点的学生送分的。”

林栋默默放下筷子。那两个数据其实藏在他带来的航天模型图解里,是他昨晚临睡前特意背下来的——原来所谓的“偏题”,不过是准备不足的借口。

下午的实验操作考场在实验室。林栋抽到的题目是“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给的器材里有个老旧的滑动变阻器,滑片上的漆都掉光了,转动时发出“嘎吱”的声响。他想起父亲修电器时总说“旧物件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便放慢了调节速度,果然滑片变得顺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