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雪湖·桂

秋分的阳光带着点清冽的金,透过实验室新装的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出整整齐齐的光斑。林栋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指尖在键盘上悬了许久,最终还是按下了删除键——周磊发来的抗干扰算法优化方案里,有段循环结构比他原来的简洁30%,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又在跟代码较劲?”袁姗姗抱着一摞新到的实验记录本走进来,纸页边缘泛着淡淡的木香。她把本子放在桌上时,目光扫过屏幕,“周磊的优化方案?我看了,确实比咱们的循环嵌套少两层,运行效率能提高不少。”

林栋转动椅轮退开半米,露出屏幕上被红框标出来的段落:“但他忽略了低温环境下的内存释放问题,-30℃时单片机的运算速度会下降15%,这段代码容易造成缓存溢出。”他指着其中一行,“你看这里的指针调用,没有加边界判断,咱们的传感器要在东北林区用,冬天温度低,不能留这个隐患。”

袁姗姗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从口袋里掏出支红笔,在打印好的代码纸上圈出相同的位置:“我昨天核对实验数据时也发现了,低温组的三次测试里,有一次出现了0.03%的漂移,当时以为是传感器的个体差异,现在看来可能和代码有关。”她忽然笑了,“你这‘低温偏执症’总算派上用场了。”

“不是偏执,是教训。”林栋调出三年前的测试记录,屏幕上的曲线在-25℃时突然断崖式下跌,“雪湖那次,就是因为没考虑低温内存管理,传感器在冰面上工作两小时就罢工了,害得咱们在寒风里守了整夜。”

袁姗姗的指尖在那页旧记录上轻轻划过,纸页边缘已经有些发脆。她记得那个雪夜,林栋把唯一的毛毯裹在她身上,自己蹲在雪地里用体温给传感器保温,睫毛上结的霜花像碎钻,却还笑着说“就当给代码做低温耐压测试”。

“那这次就加上边界判断,”她在代码纸的空白处写下几行注释,“用if语句限定指针范围,再嵌套个异常处理函数,虽然多写五行代码,但至少能在溢出前触发报警。”她的字迹清秀,注释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温度计,刻度指向-30℃。

林栋看着那个温度计图标,忽然想起庆功宴上她碗里的醋,想起她总在实验记录的低温数据旁画雪花,想起她刚才圈出代码漏洞时,阳光在笔尖投下的细小阴影。这些细碎的片段像传感器采集的离散信号,忽然在某个瞬间拼出了完整的曲线。

“姜小龙呢?”他清了清嗓子,目光移向窗外——姜小龙刚才还在楼下的试验田摆弄传感器样机,此刻却不见人影。

“被张教授叫去了,”袁姗姗把修改后的代码纸推给他,“说是要商量传感器量产的合作厂家,让他跟着去考察生产线。”她忽然压低声音,“张教授刚才偷偷跟我说,想让咱们俩负责技术对接,下个月可能要去南方的工厂待两周。”

键盘的敲击声戛然而止。林栋的指尖悬在“保存”键上方,忽然觉得实验室的空气变得有些粘稠。南方的工厂,两周,只有他们两个人……这些词语像干扰信号,让原本清晰的思路泛起细小的波纹。

“技术对接而已,”他努力让语气听起来平静,“正好可以看看生产线的抗干扰措施,咱们的传感器在实验室测着没问题,量产时的电磁环境更复杂,得提前做预案。”他点开文件夹,把周磊的方案和他们的修改版做了对比图,红色的标注密密麻麻,像在掩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