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窗台上种的花刚冒出嫩芽,刘平寇拿着装有深圳来的电报信封,脸笑出了褶子。
八家旅店入住率都破八成,月营业额稳超一万。
他掏出电报,把电报纸往八仙桌上一拍“老婆子,咱深圳的生意火了!”
还没等林淼回话,院门外就传来自行车铃响,李延拎着个蓝布包走进来,掀开包露出一沓用工合同。
“大哥,雇工试点批下来了,你的每家店能雇三人,这二十份合同您先拿着。”
刘平寇接过合同翻了两页,油墨香混着纸张的糙感,这让他下定了决心。
李延凑过来嘱咐道“大哥,记得先去街道办事处备案,剩下的合同留着当模版,以后用得上。”
刘平寇拍了拍李延的肩膀“放心,你这常务副局长还没正式上任,大哥先支持你的工作,每家店都按规矩雇,绝不拖后腿。”
林淼端着刚沏好的茉莉花茶过来,把合同摊在桌上仔细看,嘀咕道:是招胡同里的,还是去外面招人,邻居熟是熟,可真要是偷懒不好说重话。
小五从里屋出来,听到这话立马接茬“妈,肯定找社会上的!往店门口贴张纸,不少返城知青踏实肯干,还没工作肯定会招到人的。”
第二天一早,小五就骑着自行车把合同分到各店。
佟东看着合同乐“可算能雇人了,以前天天忙的脚不沾地,这下能喘口气了。”
西单店门口刚贴上招工告示,就围了一圈人。
一个穿旧棉袄的小伙子挤在前头“工资真比国营厂高?还管午饭?别是哄人的吧!”
东单店里,叶夏对着个扎麻花辫的姑娘问“算盘打得熟吗?阿拉伯数字认全了没?我们这儿对账可不能出错。”
姑娘赶紧点头“我下乡在生产队当过记工员,错不了!”
大栅栏店的陈蓉挑了三个返城女知青,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姑娘说“我们有力气也细心,您放心,肯定把活儿干好。”
陈蓉笑着递过搪瓷缸“先喝口水,明天早上就来上工。”
前门店的驴子蹲在门槛上抽烟,看着干活麻利小伙子“会算账不?会就来,工资比旁边国营商店多五块!”
王府井店里,小五坐在店里,问得格外细“以前都干过什么?遇到顾客挑三拣四怎么办?要是少了货怎么处理?”
不过一天,五家店就都招满了人。
新店员们第二天穿的都很整齐来上工,扫地、理货、招呼顾客,店里立马热闹起来。
每个店都是街道办的主任亲自登的记,手里的钢笔在本子上划得沙沙响“你们可是咱西砖胡同的榜样!记住,工资要按时发,合同要收好,别出岔子。”
(这时候要先备案,后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