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招贤纳士

“我同意,”张志远推了推眼镜,冷静地补充,“但从工程实现、项目管控、风险规避和多线并行的能力来看,我们目前的体量,确实难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战役。就像上次赵启明提到的底层架构和长期运维,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力和体系的问题。”

陈浩叹了口气:“是啊,就我们四个,加上清寒姐偶尔的技术支援,平时维护现有模块、处理零星需求已经占去不少时间。真要同时开展新模块的预研、投标、开发……根本分身乏术。总不能一直这样天天通宵吧?身体扛不住,也容易出错。”

现实无比残酷。成功的喜悦褪去后,是更为冰冷的硬件差距——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他们空有凌云志,却苦无千军万马。

陆宇深吸一口气,手指重重地点在白板上:“所以,招人!立刻!马上!这是我们现阶段,比研究新技术、比规划新模块更紧迫、更核心的任务!析模要想活下去,要想真正有资格去和星海那样的巨头竞争,就必须发展,必须壮大!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人!”

这个结论,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同。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招什么样的人?”陈浩问,“我们现在资金有限,尾款虽然不少,但也不能乱花。”

“优先招有经验的,能立刻上手的!”陈峰主张,“最好是能负责一个技术方向的,比如后端架构或者前端负责人。”

张志远则更谨慎:“有经验的固然好,但薪资要求也高,而且未必认同我们初创公司的文化和愿景。我觉得也可以考虑潜力股,优秀的应届生或者有一两年经验的,我们自己培养,忠诚度和文化契合度可能更高。”

陆宇听着大家的讨论,沉思片刻后开口:“我们需要一个组合。一方面,必须有一到两个能扛大梁的技术骨干,尤其是在云平台、大数据或者资深后端开发方面,他们能帮我们快速搭建更稳健的底层,也能带人。这部分钱不能省。另一方面,也要招聘一批有激情、有潜力的新鲜血液,作为长期培养的核心力量。我们需要的是既能打仗,又能一起成长的伙伴,而不仅仅是雇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方向定了,执行立刻跟上。

首先,优化“雇主形象”。他们重新设计了工作室的官网和各大招聘平台的主页,不再只是简单介绍,而是将市政府项目的成功案例、技术亮点、团队文化(尤其是那种并肩作战、技术至上的氛围)作为核心卖点突出展示。沈清寒甚至动用了一些学术人脉,在一些高校相关的论坛和群里进行了低调的推荐。

其次,精准投放职位描述(JD)。陆宇亲自操刀,摒弃了那些千篇一律、充满“行业黑话”的JD,而是用真诚、热情又具体的方式描述了每个岗位的职责、挑战以及他们能提供的——不仅仅是薪资,还有技术成长空间、股权激励的可能性、以及参与一个从无到有、可能影响城市智慧化进程项目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