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三模块的竞争

“好!”陆宇点头,又看向张志远和陈浩,“志远,你和王锐、李静重点负责大数据分析引擎和算法模型这部分,这是智慧服务的核心。陈浩,你和赵琦负责前端交互和可视化呈现,要把数据分析的结果用最直观、最友好的方式呈现给图书馆管理者和读者。”

最后,他看向陈峰:“峰子,你负责对外沟通和资源协调,尤其是和图书馆那边的需求对接,一定要挖得深、吃得透,确保我们的方案能真正解决他们的痛点。”

任务分配清晰明确,各司其职。

接下来的几周,工作室进入了另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不再是之前那种救火式的加班,而是更有节奏、更有规划的攻坚。

秦峻带领着后端团队,开始对技术底座进行大刀阔斧却又步步为营的升级改造,常常为了一个技术选型争论得面红耳赤,又很快在数据和逻辑面前达成一致。

张志远和王锐、李静则埋首于海量的图书流通数据、读者借阅记录中,试图挖掘出隐藏的规律和价值。沈清寒也提供了关键的学术支持,引入了最新的数据挖掘算法模型。常常能看到他们围在白板前,写满复杂的公式和推理过程。

陈浩和赵琦则反复打磨着UI设计稿和交互原型,追求每一个像素的精准和每一次点击的流畅。他们甚至跑了好几次图书馆,实地观察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如何使用现有的查询系统。

陆宇则统筹全局,既要把握技术方向,又要推敲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还要不断给团队打气,应对各方传来的或真或假的市场信息。

他们不再闭门造车。陆宇主动邀请了信息办和图书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方案思路交流。他们没有像星海那样拿出华丽炫目的PPT和宏大的愿景,而是聚焦于具体问题,展示了他们基于前期项目对图书馆业务的深刻理解,以及几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接地气的解决方案雏形。

小主,

“比如,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周末下午三点到五点,少儿区的入馆人数和图书借阅量达到峰值,但附近的自助借还机却经常排队。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动态调度系统,提前预警,并引导读者使用其他楼层空闲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