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琳在清源的遭遇,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林杰心里。
每当夜深人静,他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苏琳强颜欢笑的脸,听到她压抑的哭泣声。
那股混杂着心疼、愤怒和无力感的情绪,几乎要将他吞噬。
但他知道,沉溺于情绪毫无用处。
他将这股几乎要灼伤五脏六腑的怒火,强行压制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全部倾注到了眼前的工作中。
专家组的工作进入了最关键的攻坚阶段。
技术规范需要最终定稿,其中几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这些难点,往往涉及不同技术流派的理念冲突、新旧技术的更替利弊,或者直接牵动某些特定器械、耗材的利益格局。
第一个难点,是关于“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定位和推广策略。
以孙建明教授为代表的部分资深专家认为,机器人手术设备昂贵,学习曲线长,短期内难以在广大基层医院普及,在规范中不应过分强调,以免误导资源分配。
而以华西医院刘主任为代表的一些中青年专家则主张,机器人代表了微创心脏外科的未来方向,规范必须具有前瞻性,应明确其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引导有条件医院逐步开展。
双方各执一词,讨论多次陷入僵局。
林杰没有急于表态。他花了两个通宵,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院的实际情况,重新起草了关于机器人手术的章节。
在又一次争论不休的会议上,林杰将自己的方案投到了大屏幕上。
“各位老师,关于机器人手术的定位,我认为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林杰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数据力量,“我们不把它简单归类为‘推荐’或‘不推荐’,而是进行分层管理。”
屏幕上出现一个清晰的金字塔形结构图。
“金字塔的基座,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传统胸腔镜技术,这是基础,适用于绝大多数医院和病变。”林杰指着图表最下层,“中间层,是机器人辅助手术,我们明确其技术特点——比如更佳的视野、更灵活的操作、可能减少术者疲劳等,同时也明确指出其局限性——成本高、学习曲线陡峭。建议将其定位为‘选择性技术’,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医疗中心开展,并严格遵循培训和质量控制要求。”
他切换幻灯片,展示了详实的培训路径和质控节点设计。
“而金字塔的顶端,”林杰指向图表最高处,“我们留给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前沿的微创技术。这样的结构,既保证了规范的实用性和可及性,也为其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
他接着展示了支持这一分层结构的核心数据:对比了传统胸腔镜与机器人手术在特定复杂病例如二次手术、肥胖患者中的优劣;分析了不同地区引进机器人系统的成本和效益;甚至引用了国际指南对不同技术等级的划分方式。
数据翔实,逻辑严密,考虑周全。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先前争论的双方,看着屏幕上那个清晰的金字塔结构和支撑它的海量数据,都陷入了沉思。
孙教授扶了扶眼镜,第一次没有立刻提出反对意见,而是缓缓说道:“分层管理……这个思路,倒是有点意思。避免了非此即彼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