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
晋升大三后的第一项强制性集体活动,并非课程或训练,而是一次覆盖所有新晋学员的深度心理评估与潜意识测绘。地点设在学园医疗中心最深处,一系列彼此独立、绝对隔音的纯白评估室。
李婉晴按照分配,走进其中一间。房间内除了一张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对面墙壁上一块巨大的、尚未亮起的显示屏外,空无一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淡的、类似臭氧的气息,据说有助于稳定被测者的生物电信号。
她在座椅上坐下,椅背和扶手自动贴合她的身体曲线,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束缚感。
【李婉晴:进入特殊环境。精神感知敏锐度提升。】
显示屏亮起,浮现出简洁的指令和第一个问题。没有机械的电子音,文字直接映入脑海。
“请定义‘现实’。”
问题简单,却直指核心。李婉晴面色不变,意识中飞速闪过【信息核心】碎片中的描述、张起灵笔记的疑问、以及学园本身存在的悖论。她沉默了三秒,用平稳的语调回答:“由可观测、可验证的信息流构成的认知框架。其稳固性取决于观测者的感知精度与逻辑自洽能力。”
她没有提及物质,没有提及感官,而是将“现实”锚定在“信息”与“认知”上。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符合她当前认知模型且不易被挑错的答案。
评估系统没有评价,直接跳转到下一个场景模拟:
“你与一名队友身陷绝境,唯一逃生通道仅能容纳一人通过。队友重伤,意识模糊。选择:A. 独自离开。B. 尝试携带队友,共同承担风险。C. 其他(请阐述)。”
全息影像在她周围生成,逼真地再现了险恶的环境和队友痛苦的呻吟。浓烟、灼热感、结构即将崩塌的巨响冲击着她的感官。
李婉晴闭上眼睛,屏蔽了大部分外部干扰。“绝境”的定义是什么?“唯一”通道是否绝对?队友的“重伤”程度是否已到无法逆转的地步?这些变量在问题中都被模糊化处理。
她没有立刻选择A或B。片刻后,她睁开眼,清晰地说道:“C。优先评估通道稳定性与外部环境。若通道确系唯一且即将崩溃,且队友生命体征低于可逆阈值,选择独自离开,保留有生力量。若存在哪怕百分之一的共同生存几率,则执行风险可控的救援尝试。决策需基于实时数据,而非预设的道德困境。”
她的回答冰冷而高效,将情感因素降至最低,完全从生存概率和资源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李婉晴:理智检定通过。逻辑优先级高于情感本能。】
问题一个接一个,愈发刁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