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忘写了,只能先更章别的先,到时候在补偿给大家。

这章系统讲一下以太设定,后面是白卿闲着无聊写的,也是本书艾琳研究的以太驻波理论

这章内容也问过猫猫派了,没有什么问题。

1. 以太的物理性质

本质: 以太是一种充斥于所有物质中的量子场。它既是能量,也是信息(术式)的载体。

激发态: 常态以太是“基态”,均匀且惰性。当被特定精神频率(术师的意志)或物理频率(谐振器)激发时,会进入“激发态”,表现出可观测的波动性,即“以太雾”。

与物质相互作用: 以太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折射、散射、吸收和干涉。不同材料对以太的“透波率”和“阻抗”各不相同,这正是“非均质介质”研究的重点。

粒子-波动二象性: 以太既表现出波的性质(如干涉、衍射、驻波),也表现出粒子的性质(可被引导、储存于特定晶体或金属中)。这解释了为何它能被“操作手”精确引导(粒子性),又能形成大范围的“以太雾”(波动性)。

渗透性: 以太能渗透物质,但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导速率和能量衰减率不同(在空气中最佳,在金属中在特定条件下可传导,较快但方向性强,在生物组织中复杂且损耗大)。

2. 以太流体力学与共振原理

以太波: 术师的“吟唱”本质是精神共鸣引发的以太振动,形成一种特殊的能量波。

驻波形成: 当以太波的频率与特定环境(或目标)的固有频率匹配时,会发生共振,形成“以太驻波”。

这是一种能量场在空间中的稳定分布模式,能量被限制在波节和波腹之间,极大减少了向外的无用耗散。

3. 术师协作体系的科学阐释

术师四人小组,本质上是一个活体谐振-放大系统。

吟唱手: 负责生成基础频率,如同信号发生器。

介质手: 负责在空间中“播种”初始以太雾,创造出一个受控的谐振腔。

共鸣手: 负责调谐并放大该频率,如同功率放大器。

操作手: 作为定向天线,将汇聚于波腹处的巨大能量精确释放出去。

艾琳以太研究

以太驻波: 在特定频率下形成的稳定以太能量分布模式,是高效施法的基础。

以太驻波衰减最小化定理

公式:α(f)=κ?(f- f0)^2/f+α0

α

物理意义: 以太波的振幅衰减系数。这是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可以直接通过测量驻波振幅随距离的衰减来计算。

示波器观测: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比较两点示波器探测到的以太波振幅 A1和A2,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d

利用公式 α=-1/d?ln(A2/A1)

来计算。

α 值越小,代表能量衰减越慢,传输效率越高。

f

物理意义: 以太波的驱动频率。这是术师小组吟唱手发出的基础频率,或谐振器设定的频率。

示波器观测: 可以直接从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中读出的基本参数,单位是赫兹(Hz)。

物理意义: 系统的最佳共振频率。在艾琳的理论中,

f0=114 Hz。这个值由传播介质的属性和边界条件共同决定。

理论背景: 这是艾琳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的一个经验常数。

对于“标准大气-典型土壤”这一最常见的战场环境,该值为114 Hz

κ

物理意义: 介质的以太耗散因子。这是一个与介质相关的常数,描述了该种介质对非共振频率以太波的“不友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