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协定》的屈辱,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瞬间在华北,尤其是在背负着国仇家恨的东北军中炸开了锅。
尽管上层奉命“克制”,但底层的血性岂是几纸公文能够束缚?
在河北遵化一带的山路上,一支日军侦察小队正大摇大摆地行进,他们习惯了中方守军的“避让”。突然,两侧山坡上枪声大作,子弹如同瓢泼大雨般倾泻而下!
“打!给老子往死里打!为喜峰口的弟兄报仇!”一名脸上带着刀疤的东北军连长,红着眼睛,亲自操着一挺捷克式轻机枪,疯狂地向日军扫射。
他们不是奉命行动,而是自发组织的伏击。
这支日军小队猝不及防,瞬间被打得人仰马翻。战斗短暂而激烈,东北军将士如同下山的猛虎,将连日来的憋屈和愤怒全部倾泻在子弹和刺刀上。
当最后一名日军士兵被砍刀劈倒,山路上已是一片狼藉,留下十余具日军尸体和散落的武器。
刀疤连长抹了一把溅在脸上的血污,对着沉默的部下们低吼道:
“今天的事,谁问起来,就说是土匪干的!听见没有?咱们东北军的脸,不能全靠谈判桌上丢!”
类似的“意外”冲突,在《塘沽协定》签订后的华北多地时有发生。
这些违背南京政府意志的零星抵抗,如同暗夜中的惊雷,虽未能改变大局,却昭示着底层军民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抗日火焰。
……
就在华北的怒火暗燃之时,苏婉清历经周折,终于平安返回上海。
当她通过秘密渠道,在纺织厂仓库改造的安全屋内,见到安然无恙的婉容时,两个历经磨难的女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姐姐!”
“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