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舆情汹汹(续)

商路通,则国力盛;

商民安,则民心稳。

今贵霜欺我商民,掠我财物,此乃国之辱也。

朝廷当有所为,以护商民,以扬国威。”

这些评论文章的发表,让舆论不再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谴责和同情,

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利益、商业伦理、国威尊严等更高的层面,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入思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此事并非孤立的个人遭遇,而是关乎大宋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的大事。

各大报社为了吸引读者,纷纷深挖与事件相关的旧闻轶事,

将刘备、刘璋、张朱、贾诩、波调等人的过往经历一一梳理,

编织成一张复杂的关系网,让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

《徐州日报》推出了“丝路人物志”系列报道,分别介绍了刘备、刘璋、张朱、贾诩、波调的生平经历。

报道中提到,刘备早年“贩履织席”,后来在西域经商崛起,凭借“仁义”之名拉拢人心,实则手段狠辣;

刘璋出身望族,虽曾任一地首脑,但性格懦弱,缺乏主见;

张朱则是市井商人出身,精于算计,却目光短浅;

贾诩足智多谋,早年曾效力于董卓,后来辗转逃亡至贵霜,隐居幕后;

波调则是贵霜的权臣,野心勃勃,通过政变夺取皇位,生性多疑,贪婪残忍。

《开封晚报》则刊登了“丝路恩怨录”,详细梳理了刘备与刘璋、张朱之间的矛盾由来,

从联合商队的组建,到利益分配的分歧,再到最终的分家决裂,每一个节点都有详细的史料支撑(部分为合理推演)。

报道还提到,刘备在贵霜发迹后,曾与波调结为盟友,

共同打压贵霜旧贵族,但随着刘备势力的膨胀,波调对其产生猜忌,最终反目成仇。

此外,报社还挖掘出了贾诩与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

有报道称,贾诩前些年曾暗中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其在贵霜站稳脚跟,但后来两人疑似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