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信任的代价

取得信任,这四个字像烙铁一样烫在林晚星的心上。这意味着她必须在这个罪恶的系统里,留下属于她的“业绩”痕迹。她无法像苏瑾那样,凭借医疗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需要”,她唯一的“价值”,似乎就是成为一把更高效的诈骗工具。

第二天,业绩压力如同实质的巨石压来。猛哥在她工位旁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眼神里的不耐几乎要溢出来。

“林晚星,你是不是以为我这里开慈善堂的?”他敲着她的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今天再挂零,晚饭就别想了,水房的地板够你擦一晚上的!”

林晚星低下头,指甲掐进掌心。“猛哥,我再试试,之前的客户可能不太合适……”

“不合适?我告诉你,没有不合适的猪仔,只有不会杀猪的刀!”猛哥唾沫横飞,“下午之前,我要看到进账!哪怕只有一千块!听见没有?!”

“是,猛哥。”

猛哥骂骂咧咧地走开了。林晚星知道,不能再拖了。消极抵抗的余地正在迅速消失。

她重新翻开“客户”名单,目光锁定在一个标注为“潜在优质客户”的信息上。目标姓王,五十岁左右男性,资料显示他曾多次咨询过高回报投资产品,警惕性似乎不高,带有明显的贪婪倾向。

就是他了。选择一个本身就抱有投机和贪婪心理的人,她的负罪感或许能减轻一丝——尽管这想法让她自己都感到羞愧。

她拿起手机,再次进入角色。这一次,她没有完全照搬话术本,而是结合了自己对人性弱点的理解,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掌握内部渠道、急于寻找合作伙伴分摊风险”的金融公司职员。她的语气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机密和紧迫感。

“王先生,机会非常短暂,如果不是公司额度限制,这种内部认购根本不会流出来……是的,年化保底百分之三十……最多只能给您预留五十万的份额,今天下午五点前必须确认……”

她巧妙地绕开了直接索要钱财,而是不断强调“份额”、“确认”、“时机”,利用稀缺性和高回报作为诱饵。电话那头的王先生显然被吸引了,询问变得具体而急切。

林晚星的心冰冷如铁。她精准地操控着对话节奏,既不显得过于急切,又不断施加心理压力。最终,她“勉强”同意通过一个看似正规、实则为诈骗团伙控制的第三方支付链接,先收取一万元的“意向定金”。

“好的,王先生,链接已经发到您手机上了,请您尽快操作,名额不等人。”

挂断电话,她迅速在内部系统录入了这条“业绩”:成功收款一万元。

不到十分钟,系统提示音响起——转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