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观星之眼

那种被“注视”的感觉,并非无时无刻,却如同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基地内的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它无形无质,不带来物理压力,却悄然渗透进意识的缝隙,尤其在夜深人静或精神松懈时,会猛然惊觉——自己仿佛正暴露在一个无比宏大、无比遥远的“镜头”之下。

阿南和林晚星的研究重心,完全转移到了那三个意外形成谐调网络的节点上。撒哈拉的“熔炉核心”、西伯利亚的“冰骸”沉眠地、亚马逊雨林的净化后节点,三者之间能量波动的同步性日益增强,虽然强度依旧微弱,但稳定性却在缓缓提升。它们不再仅仅是“盖亚之脉”上的孤立点,更像是一个初生神经网络上的三个关键节点,开始以一种超越物理距离的方式“低语”交流。

“能量流动的模式……很像生物体内的神经信号传递,但载体是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空间谐振。”阿南指着屏幕上模拟出的、连接三点的无形能量流,“这个网络,似乎在……学习和适应。它在利用地球自身的‘生命场’作为基质,缓慢扩张。”

林晚星尝试将意识轻微贴近这个网络。与之前直接连接节点或“主脑”时的剧烈冲击不同,这一次的感觉更加温和、包容,仿佛将手浸入一片温暖的、充满生机的海洋。她接收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意识或冰冷的逻辑,而是无数细微信息的聚合——雨林草木的呼吸、冻土下微生物的代谢、沙漠夜风的低吟……以及,一种由这三者交织升华出的、朦胧的、属于整个星球的“存在感”。

“它在帮助我们‘倾听’地球,”林晚星睁开眼,眼中带着一丝震撼,“但不仅如此……我感觉这个网络,也像是一个……‘天线’。”

“天线?”鹰眼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

“对,指向星海的天线。”林晚星点头,“当我们通过这个网络去‘倾听’时,那种被‘注视’的感觉会变得更加清晰。不是我们在主动联系,而是这个网络的存在本身,就像黑暗森林里突然点亮的一盏灯,吸引了‘观星者’的目光。”

这个比喻让所有人背后泛起凉意。

“也就是说,我们无意中启动的这个‘逆蝶协议’,不仅改变了地球,也让我们在宇宙的‘雷达’上从一个微弱的背景信号,变成了一个清晰的可识别目标?”阿南总结道,语气沉重。

“可以这么理解。”林晚星确认,“而且,‘观星者’的注视……不带恶意,但也绝无温情。更像是一个科学家在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群落,突然发现菌落产生了某种意想不到的、有序的群体行为。”

就在这时,赵晓蔓带来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情报。

第一份来自全球天文观测网络。多个深空射电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器,在过去72小时内,同时捕捉到一段极其短暂、来源方向与陈静星域坐标大致吻合的、非自然的信号脉冲。信号内容无法解析,但其调制方式与已知的任何自然现象或人类科技造物都迥然不同,更像是一种……“问候”或者“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