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城乡结合部的棚户区染上一层暖金色,却难以驱散林凡心头的寒意。刘老板那张只印着电话号码的名片,在他指尖留下粗糙的触感,像是一条若隐若现、却可能通往陷阱的丝线。
回到废弃修理厂的藏身之所,林凡没有立刻行动。他盘膝坐在落满灰尘的地面,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冲动是魔鬼,尤其是在自身实力远逊于对手的情况下。贸然联系,无异于将自己暴露在对方的视野下。
他需要一个计划,一个既能获取信息,又能最大限度隐藏自身的策略。
几天时间在耐心的蛰伏中流逝。林凡白天依旧骑着三轮车,在远离原来活动区域的几个边缘市场和小工厂聚集区转悠,扮演着不起眼的小贩,耳朵却如同最灵敏的雷达,捕捉着一切可能与“特殊材料”、“古怪收货人”相关的只言片语。
他听到更多关于“刘老板”的零碎信息:这人确实是个颇有能量的二道贩子,专门收一些“稀奇古怪”的旧货,而且出手阔绰,但要求很刁钻,脾气也不小。也有人暗地里说,刘老板背后好像有“大人物”支持,不然吃不下那么多偏门货。
这些信息进一步印证了林凡的猜测。刘老板是关键节点。
时机需要等待。他需要一个自然、不引人怀疑的理由去联系刘老板,而不是主动送上“好东西”引起对方深究。
机会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出现。林凡的三轮车坏在了一个偏僻的路口,链盒卡死,齿轮磨损严重——这辆破车本就濒临报废,此刻罢工合情合理。
林凡看着淅淅沥沥的雨丝,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焦急和无奈。他环顾四周,最后目光落在路边一个简陋的公用电话亭上。
就是现在。
他走进电话亭,投币,拨通了那个记在心里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传来刘老板不耐烦的声音:“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