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跨城联动演练启动:江城—川岭市,代号“远山”。
场景设定:
“川岭市郊外发生模拟地震,江城支援;同时,江城沿江化工园区模拟‘次生危化品泄漏’,两城互为支援与受援。”
两城的“城市大脑—Beta”在省应急指挥中心的协调下接上“跨城总线”。
“计时——开始。”
——
川岭市的“地震”让一条主干道封闭,救援车列“吃满”。江城的应急医疗队出发,跨城路网优先权在两城的红绿灯上同时打开,一路“绿波”像是一条被雨水冲刷干净的河。
江城化工园区的“次生泄漏”触发了气体传感器,‘城市大脑’自动划出三圈缓冲区与两个“风向通道”。
无人机起飞,去做“桥梁微裂缝”巡检;
‘躲避路线’推送到每个居民的手机上,盲道数据与夜间照明状态叠加;
学校的体育馆在十分钟内完成“临时避难所”的切换,物资库存与志愿者班表被自动配对。
“江城支援抵达川岭市边界。”
“川岭市危险源控制完毕,风向变更,缓冲区更新。”
大屏幕上,两个城市的曲线像两条心跳,时而错开,时而重叠,最终同步。
——
就在演练进入尾声时,网络上突然冒出几段“外泄视频”:
“所谓‘无人机巡检’是摆拍!镜头故意对准裂缝!”
“所谓‘绿波带’是事先封路!”
“所谓‘避难所切换’不过是‘灯光秀’!”
几家蹭流量的号迅速跟风。
“打脸时间到了。”李军把一叠“证据链”贴到屏幕上。
“一,巡检无人机的航线来自自动化‘桥梁优先级函数’,非人工选择; 二,绿波带由违反‘封路’的阈值自动触发,演练期间未关闭任意社会车辆入口; 三,体育馆切换靠‘预置模板’,志愿者与物资来源于‘邻里接口’与‘库存系统’。”
每一条后面,都有时间戳、哈希签名、第三方见证与直播回放。
同时,两城开放“观察者模式”,把“关键接口”的调用面板直接投放给省台直播:
“你们可以看见,哪一个按钮在什么时候被谁按下——答案是:没有人按。系统按规则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