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指南1.0

“海上证据链指南 1.0”发布。

新闻标题并不热,但下载页在一天内突破百万;评论区第一次出现来自“渔民/潜水员/环保义工”的密集回帖:

“终于有章可循。”

“我不是科学家,但看得懂‘观察者面板’。”

“以后谁说我们‘破坏’,就把这个贴给他看。”

门户没有写千字长文反驳外媒的“二次稿”,而是把阿尔戈五夜的“航迹签名/作业高度/第三方见证—只读哈希/观察者面板截图”做成“时间长卷 2.0”。

长卷从第一夜冷泉边界的乳白菌毯开始,到第五夜的“渔网束+明灯引开”,每一处动作都有对应的“合法性评分/生态阈值/透明阈值”。

配文只有一句:

“请用相同粒度,反驳我们。”

评论区最有力的一条来自一位渔民:

“我读书不多,但我看懂了‘航迹’‘高度’‘见证’。以后有人说我们‘破坏’,我把这页亮出来,问他‘你的证据呢?’”

同日,“厂商指纹归因”的第一阶段技术报告发布。报告避开涉密,只公布“推进器频谱/滤波曲线/壳体谐振/指令间隔”四项“公共特征”与“相似度矩阵”,对可能的供应链做“统计归因”,并明确:

“本报告不构成‘定罪’,仅构成‘技术线索’;仅用于‘安全防范’与‘学术研究’。”

“我们把‘方法’公开,是为了让更多的‘观察’变得专业。”

下午,龙院士主持的小型分享会开放一个小时给媒体。林杰只讲“方法”,不讲“人”:

“我们相信‘证据的公共性’——当社会可以看懂、可以验证、可以监督,坏规则就难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