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布鲁塞尔听证

布鲁塞尔,欧盟环境与数字双委员会联席听证会。门外细雨如丝,门内座椅排列成半环形,中央是一张长桌,桌上只有清水与纸张。电子屏上滚动着议程:风险评估、隐私影响、证据方法、公众参与。

林杰没有带PPT,只有一张印了三行字的白纸:

— 只读签名; — 轮换见证; — 可复检。

“我们不是来推销城市,我们是来推销‘讲清楚’。”开场,他的声音不高,却把会场的嗓音密度拉了下来。

— 第一轮:质询。

来自绿党的议员海伦开门见山:“你的系统是否构成大规模‘技术扩权’?你们用‘效率’之名,给自己加权。”

“所以我们把‘终止’写在第一章。”林杰把‘终止阈值—风/浪/能见度’投到电子屏,演示阈值触发后的‘降级—撤离—通报’。“克制是系统的一部分,这不是‘任意开关’,而是‘被写进方法’的边界。”

另一位自由派议员质疑:“你们的‘观察者’制度,如何防止‘作秀’与‘选择性展示’?”

“轮换与留痕。”林杰打开‘观察员轮换—抽查与突击回访’页,“观察员不是‘站台’,签名即约束;我们用‘突击回访’捕捉‘不完美’,并把它留在记录里。”

海伦继续逼问:“你们是否有‘黑箱’?”

“我们不公开‘配方’,但公开‘过程与结果’。”林杰指向‘只读数据室—公众版’,页面上四个按钮一目了然:入围回放、上线日志、见证签名、错误清单。“我们不要求你们相信我们,我们要求你们相信‘任何人都能复现’。”

— 第二轮:案例。

何博把“冷泉风暴夜”的录像做了脱敏回放。风速超过阈值、波高抬升、能见度下降,终止触发。与此同时,‘民间频道’广播多语种‘避险建议’,一艘渔船从风暴边缘掉头。

“你们‘终止’的那一刻,错过了一个‘漂亮的镜头’。”一位议员说。

“我们选择错过漂亮的镜头,换来一艘船的安全。”林杰平静,“这就是‘克制’。”

一位技术背景的议员提出:“你们如何处理‘人造影子’?”

少年张凡远程连线,简洁地介绍了‘影子之镜’:在合法边界内,低强度、可复检地标注‘人造影子’,把它们从‘不可解释的黑’变成‘可解释的人类手写体’。“我们记人,不记名;我们点方法,不点谁。”

— 第三轮:隐私与权利。

隐私倡导组织代表发言:“你们的‘只读数据室’是否可能被滥用?”

王启回答:“‘只读+脱敏+留痕’构成最小充分原则。任何访问,必须签名;任何点击,必须留痕;任何数据,对公众只呈现‘过程与结果’,不呈现‘配方与隐私’。”

“你们如何对待‘匿名’?”

“我们尊重匿名,但反对‘不对等的匿名’。”林杰说,“被平台放大的‘影响流’若引用‘匿名专家’,必须对等披露资质、利益关系与完整上下文。我们保护普通人的匿名表达,但要求公共讨论的‘方法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