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八章 皂名远扬商机涌 利泽乡梓建塾基
“陈记皂坊”的生意,如同被点燃的干柴,火势迅猛得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县令夫人赏花宴的效应,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清河县的上流社会,进而席卷了全城。
最初几日,还只是各府邸的丫鬟仆役手持银钱,循着消息找来,指名要买“县令夫人同款”、“赵夫人推荐”的肥皂。陈延岳和伙计们虽忙得脚不沾地,但还能勉强应付。可没过几天,情况就开始失控了。
先是县城里其他一些富户、乡绅的家眷,听闻风声后,也纷纷派下人前来购买,生怕落了人后,失了体面。紧接着,一些消息灵通的普通殷实人家,也开始尝试购买这“新奇玩意”。一传十,十传百,“陈记皂坊”门口竟然破天荒地排起了长队!
这可把陈延岳给忙坏了。他既要收钱记账,又要取货包装,还要维持秩序,嗓子都喊哑了,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疲惫而幸福的傻笑。作坊那边更是连夜赶工,张桂娘和李秀娟带着十位妇人两班倒,也才勉强供应得上店铺的销售。原本堆得满满的货架,如今常常是上午刚补满,下午就销售一空。铜钱如同流水般哗啦啦地涌入钱箱,沉甸甸的,需要每天打烊后由专人护送回村,交到老族长和陈满仓手中清点入库。
这股突如其来的“肥皂热”,不仅让“陈记皂坊”措手不及,更是把清河县其他商户给彻底搞懵了。
那些经营胭脂水粉、绸缎布匹、甚至杂货的店铺掌柜,这几天都遇到了同样古怪的事情:总有些穿着体面的下人或者管家模样的人进店,开口第一句不是问自家商品,而是急切地问:“掌柜的,你这里有‘肥皂’卖吗?”
“肥皂?什么肥皂?”掌柜们一头雾水。
“就是‘陈记皂坊’卖的那种,洗手洗脸用的,香喷喷的方块!”
“陈记皂坊?没听说过啊……我们这只有皂角粉。”
“皂角粉哪能比!唉,算了算了,我去别家问问!”
看着顾客失望离去的背影,这些掌柜们面面相觑,心里直犯嘀咕:这“肥皂”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突然之间就这么抢手?连带着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陈记皂坊”也成了香饽饽?
有心思活络的掌柜派人去打听,这才弄明白了原委。当得知这小小的肥皂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并且得到了县令夫人等贵人的青睐,甚至引发了抢购风潮时,这些经商多年的老手们顿时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很快,就有几个在清河县乃至邻县都有生意往来的大商户,主动找上了门。他们不再是零散购买,而是直接找到了忙得团团转的陈延岳,递上名帖,要求商谈大宗采购。
“陈掌柜,鄙人是‘隆昌号’的东家,想从贵号长期、大批量进货这肥皂,价格好商量,您看如何?”
“陈管事,我们是府城‘广源商行’的,想代理贵号的肥皂在府城的销售,可否详谈?”
面对这些衣着光鲜、谈吐不凡的“大客户”,陈延岳起初有些手足无措,但他牢记侄子的嘱咐——稳住,别慌,一切等他放学回来商议。于是他陪着笑脸,将这些人请到店内僻静处喝茶,只说东家不在,此事需从长计议,容后回复。
等陈彦放学回来,陈延岳立刻将情况汇报。陈彦听后,并不意外,反而露出了笑容。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通过高端市场引爆口碑,吸引渠道商,从而将市场扩大到更广阔的区域。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与族老们的商议,陈彦定下了策略:对于本县及邻县有实力的商户,可以适当批发,但必须签订契约,规定销售区域和最低价格,以防恶意竞争,损害“陈记”品牌;对于想代理到更远地方(如府城)的大商行,则可以考虑合作,但需确保品质和利润分成。
有了明确的方向,陈延岳谈判起来也有了底气。最终,“陈记皂坊”与几家信誉良好的商户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虽然批发价低于零售价,但巨大的出货量带来的利润更为可观!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陈记皂坊”不仅完全收回了前期开店、原材料、人工等所有投入成本,还实现了惊人的盈利!当初集资的一百多两银子,如今翻了好几番!
生意走上正轨,陈彦并没有满足。他敏锐地意识到,单一的产品和香味,时间长了可能会让顾客产生审美疲劳。于是,他再次展现了其创新思维。
他找来母亲和二婶,提出了新的想法:“娘,二婶,咱们现在的肥皂主要是桂花薄荷香。我想着,可以试着加入其他花草的香气,比如秋天可以制菊花香的,清肝明目;冬天可以尝试梅花香的,冷艳清幽;春天还可以用桃花、茉莉……这样,不同季节,不同喜好的人,都能有更多的选择。”
张桂娘和李秀娟如今对儿子(侄子)的奇思妙想已是深信不疑,立刻着手试验。她们尝试将晒干的菊花、梅花瓣研磨成粉,或在熬制皂液时加入浸泡过花瓣的汁液,果然制出了带有不同清雅香气的肥皂。虽然工艺更复杂些,但成品更加精致,令人爱不释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这些散发着菊花、梅花等不同香味的“新品”肥皂在“陈记皂坊”推出时,再次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追求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