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府试森严展经纶 静心挥毫显真章

------

第八十七章 府试森严展经纶 静心挥毫显真章

寅时刚过,天色未明,江陵府城却已从沉睡中苏醒。尤其是府学宫至考棚一带,早已是人声鼎沸,灯火通明。无数盏灯笼将通往考场的青石路照得亮如白昼,车马辚辚,人流如织。来自江陵府下辖各州县通过县试的童生们,在家人、仆役或保人的陪同下,怀揣着紧张与期盼,汇聚于此,准备迎接科举之路上更为关键的一战——府试。

陈彦、赵修远在赵文渊先生和陈延岳、石头的陪同下,早早便来到了府学宫外。与县试相比,府试的规模和气度果然不可同日而语。府学宫门楼高耸,庄严肃穆,门前广场开阔,此刻却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挤满。维持秩序的衙役数量更多,神情更为冷峻,手持水火棍,呵斥着试图往前拥挤的人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而紧张的气息。

“肃静!所有考生,按牌号列队!闲杂人等,退至警戒线外!”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礼房官员站在高阶上,声音洪亮地宣布着规矩。

陈彦与赵修远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凝重。他们向赵先生和陈延岳行礼告别,然后深吸一口气,提起考篮,汇入了那条由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学子组成的、缓慢向前移动的长龙。

检查的过程比县试更为严格和繁琐。先是核对身份、籍贯、保结文书,验明正身;然后是搜检考篮和全身,防止夹带。衙役们动作熟练而仔细,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笔墨纸砚要一一查验,甚至连糕饼都要掰开查看,衣袍的夹层、鞋袜都要捏遍。稍有可疑,便会被带到一旁详细盘问,甚至直接取消资格。空气中只有官员的唱名声、衙役的呵斥声以及考生们紧张的呼吸声。

经过漫长的等待和严格的检查,陈彦终于踏入了那扇象征着更高起点的考场大门。眼前的景象让他心中微微一震。考场设在一个极其宽敞的院落内,青砖铺地,庄重无比。院落被整齐地划分成上百个如同鸽子笼般的独立号舍,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每个号舍仅容一人,三面砖墙,一面敞开,内有简陋的木板充当书案和坐凳。此时,大部分号舍已经坐了人,整个考场内鸦雀无声,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只有巡考官吏沉重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在空旷的院落中回荡,更添几分肃杀。

按照考牌指引,陈彦找到了自己的号舍。位置不算好,靠近角落,有些阴暗潮湿。他走进这方狭小的天地,将考篮放好,轻轻坐下。木板又硬又凉,空间逼仄,给人一种强烈的束缚感。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有些加速的心跳,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文具,研磨墨汁。这个熟悉的过程,有助于他集中精神,排除杂念。

辰时正,一阵清脆的云板声响起,标志着府试正式开考!数名书吏捧着厚厚的试卷,在巡考衙役的护卫下,开始按排分发试卷。当那份带着墨香的府试试卷放在陈彦面前的书板上时,他凝神屏息,仔细审阅起来。

府试的题目,果然比县试更深、更广,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第一场:帖经、墨义。 考察基础功底。

? 帖经:题目出自《礼记·大学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默写上下文并标注句读。此题看似基础,但《大学》篇章较长,需记忆精准。

? 墨义:解释《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浩然之气”的含义。此题需理解孟子心性学说,阐述“至大至刚”、“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等要点。

第二场:经义。 此为府试重头戏,考察对经典义理的深入理解和阐发能力。

? 题目:“论‘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之关系。”(出自《大学》八条目)

此题极具深度,需厘清“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是基础,“诚意正心”(使意念真诚、心思端正)是关键,二者相辅相成,是修身的重要环节,并最终指向“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要求考生不仅熟记经文,更能融会贯通,论述其内在逻辑与修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