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建筑工地的泥土被连日雨水泡得发胀,踩上去发出噗嗤的轻响。林宇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发现骸骨的基坑,徐达远已经在那儿了,正和技术队的人说着什么。
“什么情况?”林宇戴上手套,看向坑中那具半埋在泥土中的骸骨。
“工人挖地基时发现的,”徐达远抹了把额头的汗,“看样子有些年头了。”
骸骨保存得并不完整,大部分骨骼已经散乱,只有头骨和部分躯干还保持着原状。林宇小心地滑下基坑,蹲在骸骨旁仔细观察。
“女性,25到30岁之间,”他轻声判断,“死亡时间至少十年以上。”
技术队员开始拍照取证。林宇轻轻拨开头骨旁的泥土,忽然动作一顿——在颅骨后部,有一处明显的钝器击打造成的骨折,与苏晓梅的损伤惊人地相似。
“怎么了?”徐达远注意到他的异常。
林宇摇头,压下心中的异样感:“没什么。先带回局里做详细检验吧。”
回到法医实验室,林宇对骸骨进行了全面检查。这具骸骨比苏晓梅的要残缺得多,许多关键骨骼已经缺失,给鉴定带来很大困难。
但在现有的骨骼上,林宇发现了一些特别的痕迹:肋骨有多处陈旧性骨折愈合的痕迹,指骨关节有明显的劳损变形。
“死者生前可能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且遭受过多次暴力伤害。”林宇记录着观察结果。
系统界面悄然浮现,提供着辅助信息:
【根据骨骼特征,死者可能从事洗衣、建筑等重体力工作】
【建议重点检查骨盆特征,判断是否有生育史】
骨盆检查证实了系统的推测:死者确实生育过,至少有一个孩子。
与此同时,技术队从骸骨所在的土层中提取到一些织物纤维和一个小金属扣子。扣子上刻着一个模糊的logo,像是某种工作服的纽扣。
“这个logo有点眼熟。”徐达远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
林宇忽然想起什么,从档案柜里翻出一些旧文件。在2005年的一份失踪人口报告中,他找到了匹配的记录:陈秀娟,28岁,洗衣厂工人,2005年报告失踪。报告附照片上,她穿的工作服纽扣与发现的扣子完全一致。
“看来身份明确了。”徐达远说,“我让人去联系她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