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5章 星核星际信号中继站信号衰减危机

第二步,抢修信号放大模块。林修团队从救援飞船上带来了备用的“GaN场效应管”和“高频低阻电容”,先对烧毁的3台放大器进行彻底拆解,更换所有损坏的元件;为了防止电压波动再次烧毁元件,他们还在每台放大器的电源输入端加装了“高精度稳压模块”,将输入电压稳定在±12V,波动范围控制在0.1V以内。对于老化的滤波电容,团队统一更换为“NP0高频电容”——这种电容的温度系数小,频率稳定性高,能有效过滤1-10kHz的低频干扰。

在修复过程中,林修团队还发现了一个隐藏问题:放大器的“散热系统”因长期运行,散热片积尘严重,散热效率下降40%,导致元件温度过高。他们用“压缩空气枪”清理了散热片,同时在散热片与元件之间涂抹了“高导热硅脂”,将导热系数从1.5W/(m·K)提升至3.0W/(m·K)。48小时后,6台放大器全部修复完毕,输出功率稳定在95W,噪声系数降至1.8dB,信号放大效率达92%。

最后,林修团队对中继站的“信号监测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他们新增了“星际尘埃预警传感器”——安装在天线周围,能实时监测尘埃浓度与成分,当浓度超过阈值时立即报警;加装了“放大器参数巡检模块”,每10分钟采集一次输出功率、噪声系数、元件温度等数据,形成动态监测曲线,异常时自动触发备用模块切换;还在中继站的数据库中加入了“信号衰减模型”,能根据历史数据预测不同航道的衰减趋势,提前制定调整方案。

修复完成后的第3天,中继站的信号覆盖半径恢复至48光年,衰减率稳定在6%/光年,延迟控制在0.4秒以内;中断的8个文明政务系统全部恢复通信,滞留在航道上的货运飞船陆续启航,“星际谷物运输公司”的粮食顺利送达目标星球,避免了粮食短缺危机。伊娃·诺娃站在监测屏幕前,看着一条条恢复正常的航道信号,对林修说:“你不仅修复了中继站,更给了我们一套‘防患于未然’的监测体系,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们再也不用慌了。”

超宇宙星际通信联盟总部在收到修复报告后,决定将林修团队的方案列为“星际信号中继站安全运维标准”,要求所有边缘星域的中继站在3个月内完成相应升级——这不仅是对一次故障的修复,更是为超宇宙边缘文明的通信安全,筑起了一道更坚固的屏障。

第一千七百零六章·星植星糯稻黏性下降危机

在超宇宙“稻星文明”的母星——“稻星”上,星糯稻的种植历史已超过5000年。这种独特的稻米,因“支链淀粉含量≥85%”的特性,煮熟后黏性强、口感软糯,不仅是稻星文明传统美食“星糯糕”“星糯酒”的唯一原料,更承载着他们的文化信仰——每年收获季的“糯稻祭祀”,是稻星文明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用新收获的星糯稻制作祭品,祈求来年丰收。从经济角度看,星糯稻更是稻星文明的支柱产业:年产能达80万吨,其中60%用于出口,年创汇120亿信用点,直接带动50万农民就业,下游的食品加工厂、酿酒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占稻星文明GDP的15%。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稻星文明的星糯稻种植,一直遵循着“传统与科技结合”的模式——他们在“金穗平原”“银溪谷地”等核心产区,采用“智能灌溉+有机施肥”的方式,严格控制种植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确保每一季的星糯稻品质稳定。按照往年标准,星糯稻的支链淀粉含量需达到85%-90%,直链淀粉含量≤15%,煮熟后的黏结度(衡量黏性的指标)≥800cP(厘泊),才能满足加工需求。然而,在超宇宙标准时第210天的收获季,一场“黏性危机”突然打破了这份稳定。

最早发现异常的是“金穗种植园”的园主金敏哲——这位有着30年种植经验的老农民,在收获第一批星糯稻后,习惯性地煮了一锅米饭测试口感。当他拿起筷子夹起米饭时,原本应该“黏连成团”的糯米饭,却松散地散开,口感干涩,完全没有往年的软糯。“当时我就慌了,赶紧拿样本去检测。”金敏哲后来回忆道,检测结果让他眼前一黑:这批星糯稻的支链淀粉含量仅52%,直链淀粉含量却高达48%,黏结度仅300cP,远低于加工标准。

更让金敏哲绝望的是,周边的10个种植园也陆续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银溪谷地”的种植户李顺福,家里种了20亩星糯稻,原本指望靠这笔收入给儿子交学费,结果加工厂以“品质不达标”为由,仅按正常价格的30%收购,几乎血本无归;有的小种植户甚至直接把收割的稻子翻耕回田,改种耐旱的“星际杂粮”——因为继续加工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倒贴加工费。

作为稻星文明最大的星糯稻加工厂,“稻香食品公司”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工厂的原料仓库里,堆积着5000吨低品质星糯稻,无法用于制作星糯糕和星糯酒;生产线从每天3班倒,缩减到1班,仍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厂长朴正洙急得满嘴起泡:“我们已经接到了100多个取消订单的通知,其中包括超宇宙‘星际食品博览会’的大额订单,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我们公司可能要破产。”

稻星文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排查。他们检测了土壤肥力,发现氮、磷、钾含量都在正常范围内;排查了病虫害,没有发现任何致病微生物;调整了灌溉量和施肥时间,试种了一小块试验田,但收获的星糯稻黏性依旧不达标。3个月过去了,专家们始终找不到问题根源,农业部长金泰亨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无奈地向公众道歉:“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目前还无法解决星糯稻黏性下降的问题,恳请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