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我不争宠,我养新人!

台下的十二名学员,脸色瞬间变了。

有人涨红了脸,有人握紧了拳头,有人则不安地低下了头。

这番话,精准地刺中了他们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

苏霓关掉投影,室内一片死寂。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声音清冷而有力:“他们说你们不行,说你们关注的东西上不了台面,只是因为一件事。”

她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地说道:“因为他们害怕,怕你们实在太行了。”

轰的一声,像是一道惊雷在众人脑海中炸开!

那些被压抑的、被否定的、不被理解的情绪,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化为眼底炙热燃烧的火焰。

课程第三天,第一个难题不期而至。

学员刘晓慧负责的选题《修车铺里的诗》,主人公是一位在城郊开了三十年修车铺、写了半辈子诗的老工人。

这是一个绝佳的题材,粗粝的生活与浪漫的诗意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然而,当拍摄团队兴致勃勃地扛着设备上门时,却被老工人的妻子和儿子拦在了门外。

“不拍!我们不拍!”老工人的儿子,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态度却异常坚决,“我爸就是个修车的,写几句歪诗是他自己瞎琢磨,你们这么一拍,全城都知道了,别人怎么看我?我正在准备考公务员,政审的时候要是觉得我们家成分复杂怎么办?你们这是影响我的前途!”

团队成员轮番上阵,磨破了嘴皮,对方依旧油盐不进。

刘晓慧急得快要哭出来,只能无奈地打电话向苏霓求助。

下午三点,日头正毒。

苏霓独自一人来到了那间叮当作响的修车铺前。

小主,

老工人的妻子端了盆水“哐当”一声泼在门口,摆明了不欢迎。

苏霓没有上前,没有争辩,就那么静静地站在马路对面,隔着一条满是油污的巷道,看着那个在铁皮屋下佝偻着身子、用粗糙的手指拧紧螺丝的老人。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她像一尊雕塑,任凭尘土飞扬,汗湿后背。

终于,老人的妻子忍不住了,走出来没好气地问:“你到底想干嘛?”

苏霓的目光越过她,望向屋里的老人,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进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您丈夫写的每一首诗,都是在替这个时代,记下一本日记。”

话音落下,那个一直埋头干活的老工人,身体猛地一颤。

他缓缓抬起头,满是油污的脸上,一双浑浊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瞬间晶亮。

他扔下手里的扳手,走到妻子面前,用一种近乎恳求的、沙哑的声音说:“让他们拍吧。”

老人的妻子看着丈夫眼中从未有过的光芒,再看看马路对面那个站得笔直的年轻女人,最终,长叹一声,含着泪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城东最高档的写字楼里,陆承安的律师事务所内,一场针对“青年创客计划”的法律体系搭建也在同步推进。

“这是《原创内容权益确认书》。”陆承安将一份文件推到苏霓面前,镜片后的眼神一如既往的冷静专业,“我已经为每一位学员都准备好了。文件明确规定,所有在训练营期间创作的作品,包括创意、脚本、成片,其完整的着作权、版权,都归创作者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