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霓有些意外:“那我们呢?”
“平台,”陆承安指着其中一条,“享有自作品完成之日起,为期三年的独家优先合作权和代理运营权。三年之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合作方。”
他看着苏霓,解释道:“我们要做的,不是趁他们羽翼未丰时收编人才,而是要从一开始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才华,是值钱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挺直腰杆走路。”
苏霓看着陆承安,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
她知道,这个男人不仅在为她的事业保驾护航,更是在维护她那份理想主义的内核。
一个月后,训练营结业汇报。
六支风格迥异的纪实短片在临时搭建的幕布上轮番播放。
当刘晓慧团队的《修车铺里的诗》出现在屏幕上时,全场都安静了下来。
镜头里,斑驳的墙壁,油腻的工具,和一个布满老茧的手掌。
那个修车的老工人,对着镜头,用浓重的口音,一字一句地念着自己写的诗:
“铁皮屋漏雨,心却亮堂。
焊枪烫出光,照见远方。”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千钧之重的力量,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坐在评委席末位的张卫东,猛地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对着身边的节目部主任大声说道:“这个系列!我要了!下周的黄金档,给我腾出十五分钟,我要放这个系列试播!”
庆功宴设在电视台附近的一家大排档。
啤酒瓶碰撞,烧烤的烟火气缭绕。
一个平时最沉默寡言的学员喝多了,突然红着眼圈,哽咽着说:“我从小到大,家里人、老师,没有一个人说过我能成事……他们都说我瞎折腾……”
喧闹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苏霓端起酒杯,缓缓起身。她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今天起,记住一句话,”她的声音清澈而坚定,传遍了小小的角落,“你们不是来蹭光的,也不是来追光的。”
她举起酒杯,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张年轻而激动的脸。
“你们,就是光。”
夜风穿过老旧办公楼的窗缝,吹动了墙上那张手写的标语——“平民纪实联盟”。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城西最高级的律师事务所里,陆承安关掉了电脑,却从抽屉里拿出另一份装订整齐的文件。
封面上,一行字在台灯下泛着沉静的光:《文化传播合伙企业设立可行性报告》。
他的嘴角微微扬起一个弧度。
他知道,这场由苏霓点燃的风暴,其真正的风暴眼,正在悄然转移。
电视屏幕上的热议仅仅是个开始,当那些被点亮的光汇聚在一起,它们将要撬动的,远不止是小小的收视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