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她站着的地方,曾是别人的牢笼

半小时后,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第一个铁柜被撬开。

一股封存了近四十年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牛皮纸袋。

打开第一个纸袋,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里面是数百份针对当年各种民间言论的监控报告、分析材料,甚至还有几份《听见昨天》栏目早期听众座谈会的访谈提纲草案,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引导方向”和“敏感词规避”。

那些看似随性的街头采访,原来背后有如此精密的设计。

赵小芸气得脸色发白:“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

苏霓的眼神却越来越冷,她拿起一份报告,纸张边缘已经脆化。

她轻笑一声,那笑声在空旷的地下室里显得格外刺骨:“他们想用沉默筑墙,我们就把墙拆了当砖。”

她环视一周,一字一句地宣布:“这些资料,一份都不许销毁。全部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扫描,并入‘声浪记忆库’,建立一个全新的专题,就叫——‘禁声年代’。”

这个决定传到许文澜耳中时,她沉默了很久。

第二天,她主动找到了苏霓,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请求。

“我想在旧楼的礼堂,录制《我的名字叫赵小雨》的首发集。”

那间礼堂,是当年她作为宣传部领导,召开审查会议最多的地方。

她看着苏霓,目光里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当年,我亲手在这间屋子里,签发过三十二条‘不宜播出’的通知。现在,我要在同一个地方,说出他们当年最不想让别人听见的话。”

苏霓与她对视,重重点头:“我批准。并且,”她转向老张,“去找一台机器,要一九八五年产的JVC摄像机,就是当年电视台用来审查节目的同一型号。”

录制当天,礼堂的旁听席上,破天荒地坐满了人,其中不少是原宣传部的退休干部,他们表情复杂,带着审视,也带着好奇。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

许文澜穿着一身素净的衬衫,独自走上那个曾经代表着权威的讲台。

老式摄像机亮起了红色的录制灯,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面对镜头,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礼堂:“我是赵小雨。十八岁那年,我烧掉了我的出生证明,给自己改名许文澜。我以为,换一个名字,就能和那个卑微、怯懦的过去一刀两断。但我错了——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你的身份,是敢于直视它。”

她开始讲述,讲述自己如何一步步从赵小雨变成许文澜,如何为了向上爬,将审查的标尺刻进骨髓。

她逐一说出自己曾利用职权压制过的节目、篡改过的采访记录、阻挠过的真相传播。

“我今天站在这里,不是在忏悔,我是在证明一件事:当一个人极度害怕被别人看穿时,他就会拼了命地去遮住别人的眼睛。”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