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灵感源自民间实践,成型于制度回应

手机屏幕还亮着,教育局的来电显示已经暗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微信里一条定位——“市三中门口,速来”。

她推开车门,就看见那个举着手机的女人。

是李阿姨。

三年前在社区凉亭里,这个曾经连签名都歪歪扭扭的退休女工,举着苏霓教的“陈述模板”念了二十遍:“我要申诉,1987年至1999年在纺织厂的工龄记录缺失。”此刻她的白发被风吹得蓬乱,手机镜头稳稳对准铁门内的保安:“我女儿拍了食堂的烂菜叶,你们可以关她的课,但删不了我存好的视频!”

“阿姨!”赵小芸刚要上前,又顿住脚步。

李阿姨的手机屏幕上,直播人数正从32跳到108,评论区刷着“支持”的弹幕。

她摸出自己的相机,蹲在花坛边按下录制键。

镜头里,李阿姨的影子和三年前凉亭里的影子叠在一起,而铁门后,那个扎马尾的女孩正踮着脚,从保安臂弯里探出头,眼睛亮得像星子。

当晚剪辑室的台灯开到最亮时,赵小芸给这段素材打上标签:《第二代》。

她盯着屏幕里李阿姨颤抖的手指划过手机相册,里面整整齐齐排列着二十七个视频文件,每个文件名都带着日期和事件简述——和三年前声浪做的“破框工具箱”教程,格式分毫不差。

老张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时,那封匿名信袋从档案里掉了出来。

牛皮纸边缘泛着黄,封口处用红墨水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摄像机。

他抖开里面的纸页,签到表复印件上的名字让他眼眶发热——是92年红星机械厂改制动员会的名单,他记得那天自己发着39度高烧,被苏霓按在宿舍床上灌姜汤。

表格背面的铅笔字已经模糊,他凑近了辨认:“老张没来,但我们学着他教的,偷偷记了流水账。”最后一句被重重画了横线:“原来镜头外的记录,也能成为证据。”

他把信袋轻轻放回档案盒,转身走进录音室。

旧麦克风蒙着层薄灰,他用袖口擦了擦,按下录音键。

这一次,他没像以前那样说“光不会灭”,而是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声音低得像在说悄悄话:“有些声音等了很久才被听见,不是因为没人录,是因为时代终于准备好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