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电话会议中,语气会变得异常急促和专断,听不进任何温和的劝谏,只要求用最快、最狠的手段压下舆论,挽回损失。他甚至不惜牺牲长期利益,紧急抛售了一些优质资产来回笼资金。这种在高压下容易变得激进、追求短期见效、容错率极低的倾向,是他的一个致命软肋。如果在他同时应对与顾怀瑾的激烈争斗和“晨星科技”的收购时,再施加足够的压力……
第三个维度,是他对内部元老和重臣的真实态度。
表面上,他对几位跟随他父亲打江山、如今位居集团高位的叔伯辈元老礼遇有加。但我曾不止一次,在深夜他独自一人时,听到他对着电脑屏幕上某些元老主导的、业绩平平的项目报告,发出极轻的、带着冷意的冷哼。或者,在听到某位元老为保守起见反对他某个激进扩张计划时,他眼神里会掠过一丝转瞬即逝的、被挑战权威的不悦。
这种深藏于心的猜忌和不耐,像埋藏的火药,只需一个火星……或许,我可以利用信息差,让某些“忠言”听起来更像“逆耳”,加速这种内部裂痕的显现。
第四个维度,也是目前看来最直接、最可能快速利用的,是他近期重点布局项目中存在的致命软肋。
“晨星科技”的收购案,无疑是他当前的重点。我回忆起他近期的几个电话会议片段。他反复强调要“快刀斩乱麻”,要用“雷霆手段”让晨星创始人团队屈服。
他似乎掌握了一些关于晨星创始人早年创业时某些不算光彩的“旧事”,打算以此作为攻击点,逼迫对方就范。但他低估了那个创始人的硬骨头,也低估了技术型团队对自身成果的珍视程度。
这种企图用“揭短”和“强压”的方式,很可能激起对方鱼死网破的反弹。更重要的是,陆砚深为了快速筹集收购资金,似乎动用了集团一部分短期流动性储备,并过度杠杆化了某个海外项目……这其中的风险链条,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过去三年,是我为了生存而必须记住的“雷区”——知道哪里是他的逆鳞,哪里会引爆他的怒火,从而小心翼翼地避开。如今,它们变成了我反击的“武器库”。每一片记忆的碎片,都像一块拼图,当我将它们按照新的逻辑拼接起来,一幅关于陆砚深商业帝国和阿喀琉斯之踵的清晰图谱,渐渐在我脑中成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甚至……一些更细微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习惯,也成了我可利用的资源。我能模仿他签名的笔锋走势和最后那个习惯性微微上扬的弧度。我熟知他给重要文件设置密码的几种常用组合规律——要么是带有特定意义的数字组合,要么是……我的生日。这个发现让我的心刺痛了一下,但随即被更强烈的冷静覆盖。情感毫无意义,这些只是工具。
深夜,保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