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以基本告一段落,四野核心层的工作重心已从战略追击,转向更为艰巨的系统性建设。
刘川在野战军司令部的作战大厅里,这里如今悬挂着中国地图和亚洲地图,他的目光越过已基本标红的国内区域,投向了更广阔的周边。
聂政委将一份报告放在会议桌上:“部队休整、剿匪、巩固地方,这些工作都在按计划进行。各纵队汇报上来的情况,士气很高,但连续作战的疲劳也是实实在在的。司令员你提出的‘以休养战,以训促战’,下面都很拥护。”
刘川转过身,点了点头:“仗打完了,但战斗队的思想不能丢。不过,未来的仗怎么打,靠什么打,需要我们看得更远一些。”他走到桌前,敲了敲桌面:“老韩、老刘、老朱、老肖、老谭,今天叫大家来,就是商量一下我们四野,乃至我们军队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才和技术。”
韩楚刚刚端起茶杯,闻言立刻放下:“司令员,你是不是又有新想法了?咱们现在的家伙式,比起一年多前,可是鸟枪换炮了。”他指的是那些缴获得美式和初步自产的122重炮和重型坦克。
刘亚接过话头:“装备是在更新,但我们在技术兵种,尤其是在装甲和航空领域的人才缺口非常大。现有的骨干大多是边打边学,或者依靠改造过来的日籍技术人员,系统性的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刘川示意机要参谋将几份初步方案分发给大家:“这正是我要说的。我目前在考虑一件事,在沈阳以现有的军工基础和技术人员为依托,成立两所专门的院校:东北装甲学院和东北航空研究院。”
谭正仔细看着方案:“装甲学院,这是要系统地培养坦克设计、制造、维修和指挥人才了?规模还不小,首期招生2000人?”
刘川肯定道:“对,我们不能总是靠缴获,也不能总指望别人的图纸。穆勒先生和陈致远教授他们带来了技术和初步的设计能力,但要把这些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大批懂理论、能动手的专业人才。这2000人,要从部队里有文化基础的战士、干部里选,也要从刚解放的城市里招收符合条件的青年学生。”
朱锐对技术装备最为敏感,他翻看着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部分:“坦克理论、内燃机原理、装甲材料、火炮观瞄、战术指挥……好家伙,这可比我们当年在炮兵教导队学的东西深多了,也系统多了。这是要培养工程师和指挥官的结合体啊。”
“老朱说到点子上了。”刘川赞许道:“未来的装甲兵,不能只会开车打炮,更要懂得为什么这么设计,怎么维护,乃至如何改进和发展。穆勒先生同意出任装甲学院的名誉院长兼首席技术顾问,陈致远教授负责具体教学和研发组织工作。我们要给他们最好的支持。”
肖光的声音响起:“我支持,这事关咱们部队的长远战斗力。不过,招生和政治审查必须严格,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一定要确保根正苗红,思想过硬。政治部会抽调得力人手,配合学院做好这项工作。”
“这是自然。”聂政委点头:“不仅要技术过硬,思想更要过关。老谭,这事你和肖副司令多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