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渊看着他这副模样,火气反倒消了。这人虽然毛病不少,可认错态度倒是诚恳。
"起来说话。"李文渊叹口气,"你说说,为什么账会做成这样?"
贾仁义爬起来,苦着脸:"不瞒东家,我这人就是耳根子软。谁来说个情,我就抹不开面子。时间一长,漏洞就越扯越大..."
"那你觉得,这账该怎么管?"
贾仁义想了想:"得立规矩。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都得写清楚。每笔开支都要有凭据,还得有人复核。"
李文渊点点头:"还有呢?"
"还得...还得找个心狠的来管钱。"贾仁义苦笑,"我这样的,管账不合适。"
这话倒是实在。李文渊沉吟片刻:"这样,你还做你的掌柜,但账房另找人。以后开支超过一两的,都要两人签字。"
贾仁义连连称是。
新账房很快找来了,是个姓孙的老秀才,为人古板,一分钱都要算三遍。贾仁义每次支钱都要被盘问半天,苦不堪言。
但效果立竿见影。一个月下来,总会的开支少了三成,账目却清清楚楚。每笔钱去哪了,谁经的手,明明白白。
这天贾仁义来找李文渊,神秘兮兮地说:"东家,我发现个生财的门路。"
"什么门路?"
"咱们的信用券,现在不是只能在青云县用吗?要是能让邻县也认,这里头的利可就大了!"
李文渊来了兴趣:"仔细说说。"
"您想啊,"贾仁义眼睛发亮,"永昌县产布,咱们产盐。要是能用信用券直接交易,省去兑换银钱的麻烦,两边都方便。咱们居中抽成,稳赚不赔!"
"人家凭什么认咱们的券?"
"就凭咱们的盐好!"贾仁义胸有成竹,"永昌县的布商要想长期买咱们的盐,就得认咱们的券。时间一长,这券自然就流通开了。"
李文渊琢磨着,这主意确实不错。现代社会的银行,不就是这么起家的吗?
"你去试试,但要谨慎。先找两家可靠的布商,小范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