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的风波在皇帝的沉默中,发酵了数日,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都察院的御史们似乎铁了心要将李文渊这个“异类”清除出朝堂,每日都有新的奏折递上,言辞愈发激烈,甚至开始牵强附会,将北境偶有的小败仗也与李文渊的“不祥”联系起来。
京城官场,暗流汹涌。许多人都在观望,看这位以“坑爹”方式闯入众人视野的李侍读,究竟能在这风暴中支撑多久。城南小院外,甚至开始出现一些不明身份之人窥探,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然而,就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朝会,再次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也让李文渊的处境,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这次朝会,并非朔望大朝,而是皇帝因北境紧急军情临时召集的御前会议。参与的多是内阁阁老、六部尚书、都督府勋贵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等核心重臣。按理说,李文渊这等品阶的官员,绝无资格参与。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传旨太监带来的名单中,赫然包括了“翰林院侍读李文渊”!
当李文渊接到口谕,再次换上那身从六品官服,踏入那间规格更高、气氛更为凝重的偏殿时,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四面八方投射而来的、混杂着惊愕、审视、乃至敌意的目光。尤其是秦桧等人,脸色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沉静,但眉宇间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忧色。他没有废话,直接让兵部尚书禀报军情。
“陛下,八百里加急!”兵部尚书声音沉重,“北疆重镇‘雁回关’……失守了!”
嗡——!
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偏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抽气声!
雁回关!那可是扼守北疆门户的关键要塞!雁回关一失,北疆防线便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蛮族铁骑便可长驱直入,兵锋直指中原腹地!局势瞬间危如累卵!
“守将呢?三万守军呢?!”一位老将军须发皆张,厉声问道。
兵部尚书惨然道:“守将赵奋将军……力战殉国。三万将士,十不存一……蛮族主力,已越过雁回关,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南下,一路东进,威胁河东粮仓!”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偏殿内的气氛降到了冰点。即便是那些之前热衷于党争的官员,此刻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脸上露出了真正的恐慌。
“必须立刻增兵!”
“援军!需要援军堵住缺口!”
“粮草!河东若失,大军粮草何以为继?”
“京城……京城是否需要戒严?”
重臣们纷纷开口,但提出的多是些被动应对的策略,充斥着焦虑与无力感。
皇帝听着下方的议论,眉头越皱越紧。这些建议,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颓势。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再次落在了那个站在角落,如同上次朝会一般沉默的李文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