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南流,浊浪汤汤。这条贯穿晋国腹地的血脉,此刻却成了吞噬军粮的巨口。入冬以来,自河东解池盐场启运、经汾水漕渠南下绛都的军粮船队,在途经霍太山以南、荀氏与先氏封地交界的“鬼愁峡”河段时,已接连三批遭劫!运粮舟倾覆,粮秣被洗劫一空,押运士卒非死即伤。消息传回绛都,朝堂震动,赵盾怒不可遏。
“月余之间,损粮近万石!守军皆言劫匪如鬼魅,倏忽来去,不辨踪迹!”中军司马将染血的军报重重拍在案上,脸色铁青,“荀氏、先氏皆言已竭力清剿,然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前线将士饥寒交迫,何以御敌?”
赵盾的目光如冰刀般扫过下首的荀林父和先榖。荀林父垂首,面有愧色。先榖则梗着脖子,愤然道:“上卿明鉴!鬼愁峡山高林密,水道迂回,盗匪藏匿其中,狡如狐兔!末将亲率部曲巡弋数次,每每扑空!定是赤狄余孽或山戎流寇所为!”他语气激烈,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异色。
周鸣被赵盾紧急召至军府。他摊开绘有汾水漕渠及沿岸地形、封邑分布的巨幅帛图。鬼愁峡,如同一道狰狞的伤疤,横亘在荀邑(荀林父)与霍邑(先榖)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林木蔽日,支流岔口众多,确是绝佳的伏击之地。
“周师,粮道乃命脉!此患不除,军心必溃!老夫不管你用何法,卜筮也好,推演也罢,十日之内,给老夫揪出这群鬼魅,打通漕渠!”赵盾的命令斩钉截铁。
周鸣领命,并未急于占卜。他带着几名精干助手,星夜兼程,亲赴鬼愁峡。寒风刺骨,漕渠两岸一片肃杀。他乘小舟勘察水道,攀上崖壁了望,走访幸存船工和沿岸村落残存的百姓(许多村庄已被反复袭扰洗劫一空)。每一次询问,每一次勘察,都转化为冰冷的数据,汇入他构建的劫匪行为模型:
1.作案地点聚类分析(空间密度图):
数据采集:精确记录三起劫案发生的具体河段坐标(以岸边显着地标如巨岩、枯树为参照)、袭击方式(登船点、撤退方向)、弃船/焚船点。
可视化:在特制防水油布上绘制精细河道图,用不同大小、颜色的朱砂点标记袭击点(点大小代表袭击规模/破坏程度)、撤退路线(箭头)、弃物点(叉号)。
发现:朱砂点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高度集中在鬼愁峡中段约五里长的“盘蛇湾”区域!此处河道呈巨大“Ω”形急弯,水流湍急混乱,两岸密林直逼水边,且有数条隐秘溪涧汇入,形成天然的回水湾和登陆点。三起劫案,袭击点皆在此弯道水流最急、船只最难操控之处,撤退路线均指向北岸(先氏霍邑方向)的密林或溪涧!弃船点则分散在下游缓流处。
热点核心:盘蛇湾北岸,一处名为“野狐渡”的隐蔽小河口,附近朱砂点最密集,且是两次劫案明确的登岸撤退点。
2.时间序列预测(月相周期关联):
数据采集:详细询问船队幸存者、沿岸樵夫、渔民,获取三次劫案发生的精确时间(日、时辰)、当日天气、月相。
列表分析:
第一次劫案:十月十七,晴,下弦月(后半夜无月),子时末(凌晨)。
第二次劫案:十一月初五,阴,朔日(整夜无月),丑时初(凌晨一至三点)。
第三次劫案:十一月廿三,微雨,下弦月(后半夜无月),子时中(午夜)。
规律提炼:三次劫案,皆发生在朔日或下弦月后半夜(子时到丑时)!此时天地最为黑暗,能见度极低,便于隐蔽接近和撤退!且间隔约半个月,恰好是朔望月周期的一半。模型预测:下一次高概率作案时间窗口,将在十二月初七(朔日)前后!
3.运粮船队防御力评估:
标准船队配置分析:解池运粮船为中型平底漕船,每船载粮约三百石。标准编队:五艘粮船(每船配押运军士五名,多为老弱或辅兵),一艘护航戈船(载甲士十名)。
脆弱点建模:
航速慢:满载逆流,航速如龟爬。
机动差:船体笨重,在急弯湍流处难以转向规避。
兵力分散:护航戈船仅一艘,难以兼顾首尾。一旦被分割,粮船上五名军士面对有备而来的劫匪(预估每次劫匪出动不少于三十人),毫无胜算。
预警缺失:夜间航行,了望困难,反应迟缓。
防御力评分(0-10):标准编队防御力≈3.0(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