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疫病围城

感染者减少量(康复+死亡)≈γ*I*ΔT

新康复者ΔR_r≈γr*I*ΔT

新死亡者ΔD≈γd*I*ΔT

易感者减少量ΔS≈-ΔE

模型在粗糙的初始数据和周鸣的强行推演下艰难运行。算筹在网格地图上移动,代表不同人群数量的陶制小人(红=病,黄=潜伏,绿=健,黑=死)被摆放在各里坊位置。每一天的疫报数据汇入,模型便随之调整参数(尤其是β和γ),试图拟合现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键决策一:隔离区半径优化算法

城内要求建立严格隔离区的呼声极高,但范围争论不休。巫祝派要求焚毁整个疫坊(包含大量未感染者)。周鸣反对,他根据模型推演:

1.目标:最大化隔离效果(减少β),最小化次生灾害(饿死、恐慌践踏、损失劳动力)。

2.约束:有限兵力维持隔离秩序;隔离区需包含水源;不能完全阻断必要物资(如草药)传递。

3.算法:

计算各疫坊(I密度阈值)为核心。

以核心疫坊为中心,计算周边里坊的“感染风险指数”:基于距离(近邻风险高)、人口流动连接度(道路通、市场近则风险高)、人口密度。

划定动态隔离圈:将风险指数高于临界值的里坊纳入隔离区。此圈非固定,随疫情发展(新疫坊出现)而调整。

最优解:在确保核心疫源被控制前提下,隔离圈半径尽可能小,圈内人口尽可能少。周鸣最终划定的隔离区,比巫祝要求的范围小了近一半,保护了数千未感染者的生机。

关键决策二:草药配给优先级算法

城外封锁,城内草药储备(主要是板蓝根、金银花、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迅速枯竭。如何分配?

1.数据:记录每位申请者身份(年龄、身份)、症状阶段(潜伏E、轻症、重症I)、家庭情况(是否唯一劳动力、有无幼儿)。

2.评分模型:

生存概率权重(W_s):基于症状阶段(潜伏期/轻症用药效果显着,权重高;重症晚期效果渺茫,权重低)。

社会价值权重(W_v):医者、维持秩序的士卒吏员、掌握重要技艺的工匠、育有幼儿的父母(需抚养下一代),权重较高。

年龄权重(W_a):青壮年优先(康复后生产力高),次为幼儿(未来希望),老人权重最低(冷酷但符合时代现实)。

总优先级分P=α*W_s+β*W_v+γ*W_a(α,β,γ为周鸣根据危机程度设定的系数,初期α极高,强调救命)。

3.实施:吏员按P分高低制成名单,优先保障高分者获得配给。名单公示,虽引部分不满,但最大程度避免了哄抢和权力寻租,将有限草药用于刀刃。

然而,最致命的仍是封锁!城外栾书的军队如同冰冷的死神,断绝了蒲城最后的生机。粮草尚能支撑一段时日,但关键草药、经验丰富的医者、以及最重要的——希望,正在迅速耗尽。每日攀升的死亡曲线(D)在模型地图上触目惊心,康复曲线(R)却微弱得可怜。周鸣看着算筹推演的未来:若封锁持续,蒲城将在两月内变为死城!必须让外界知道真相!必须打破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