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医馆初建,困难重重

李骁将最后一份医队名录交予赵德后,未在政事堂多留片刻。他径直转身出了宫门,跨上马背时天色尚早,风从城南吹来,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他没回府,而是调转马头奔向洛阳工坊。

工部备案文书早已下发,三州试点医馆应于五日内动工。可到了窑厂门口,迎面撞上的却是紧闭的大门和一张冷脸。

“工期压得紧,青砖不够?”李骁翻身下马,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地。

管事低头搓着手:“不是不愿供,实在是近来柴火不足,烧一批就得歇半月……”

“那石灰呢?木料呢?”

“也都——难办。”

李骁盯着他,半晌不语。他知道这“难办”二字背后是谁在作梗。士族掌控地方窑场、林场已久,新政一出,税赋重压其身,如今连医馆用料都要卡一卡。

他不再多言,转身唤来亲卫:“取匣中建材,先送豫南。”

乾坤万象匣开启瞬间,数车青砖、成捆松梁凭空出现。这是家族储备的应急物资,原为战时所备,如今却先用于建屋救人。

“这些够撑十日。”他对随行工官道,“十日内,若地方材料仍不到,便全靠此途补足。但不能久仰空间之物,得把路通出来。”

他当即修书一封,命人快马送往苏婉处。

---

苏婉接到信时正在整理药典。她看完内容,只问了一句:“工匠看不懂图纸?”

送信人点头:“说是柱距不对,墙基偏了三尺,怕撑不住屋顶。”

她放下笔,起身披衣。“备车,去豫南。”

路上,她翻看李骁附来的建筑图样。这是参照现代医院功能区划设计的初稿,清洁区与污染区分隔明确,通风井、排水沟均有标注。可对惯于修建四合院的老匠人来说,这图如同天书。

抵达工地那日正逢雨后,泥地湿滑,几根木桩歪斜插在坑里。一名老匠正蹲在墙边比划,见有人来,抬头皱眉:“谁让你们改地基的?这边本该是灶房!”

苏婉走近,未穿官服,只着素裙布鞋。她蹲下身,从袖中取出炭笔,在湿土上画出一个矩形。

“这是整个医馆。”她点着一角,“这里是诊室,病人进来先在此候诊。这边是药房,取药不走回头路。后院设两间净手房,一处专洗医护衣物,一处处理污物。”

老匠凑近看,眉头锁得更紧:“那走廊为何要分两条?”

“一条给大夫走,一条给病人。”她指着另一条线,“发热咳嗽的,从这边进,直接入隔离房;普通伤患从那边进。不混行,不交叉。”

周围匠人围拢过来,有人嘀咕:“哪有看病还分路的?祖上没这么建过。”

“从前瘟疫来了,整村整寨倒下,也没人知道为什么。”苏婉站起身,声音平稳,“现在我们知道,病能传人。屋子密不透风,脏东西堆在角落,虫鼠滋生,人就容易染症。所以通风要好,排污要快,地面要硬实易洗。”

她指向已打好的地基:“你们砌的这堵墙,本该是隔断污染区的,结果往左挪了,诊室和污物房挨得太近。一旦有疫病患者来治,气流反灌,全馆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