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匠低头看着自己的图纸,又看看她画的沙盘,终于开口:“你说的‘三区’,我能懂。可这屋顶……我们打算盖茅草,省工省钱。”
“不行。”她摇头,“茅草藏湿生霉,夏生蚊虫,冬易起火。换陶瓦,或夯土加防水层。”
“那得多花多少料钱?”
“朝廷补。”她说,“每座医馆补贴三十贯,专用于屋顶防潮防火。你们照新图做,验收合格即付。”
人群静了下来。
一名年轻工匠试探问:“若我们按您说的改,以后别的工程也能这么建吗?”
苏婉看了他一眼:“你想建什么样的房子,将来百姓就能住什么样的房子。现在改一点,往后就少死一人。”
众人不再言语。有人默默拿起工具,开始拆那段错位的墙基。
---
与此同时,赵德已携令文出发巡行五县。
他每到一地,必先进县衙,当众宣读新政文书:“医馆建设属民生要务,凡涉及建材运输,官道通行不得设卡阻拦。若有刁难者,监察院将列为重点稽查对象。”
首日在宜阳,守卡吏卒支吾不肯放行车队。赵德当场命人拆封查验货物,确认为石灰与药柜后,提笔写下通牒文书,并加盖工部印信。
“明日午时前不开关,我便上报中枢,请锦衣卫前来问话。”
次日清晨,关口已撤。
他在途中得知,李骁已启用暗线护送后续物资。此举虽非常规,但眼下非常之时,只能以雷霆手段破阻碍。
至第三日,南方三州窑厂陆续开工,首批青砖装车启运。消息传回前线营地,李骁正在查看第二批选址报告。
“荆北坡地太多,不宜建大型院落。”他指着地图,“把原定一座改为两座小型医点,分散覆盖村落。”
副官记录完毕,犹豫道:“可图纸又要重改,工匠怕更跟不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就再派人去教。”他说,“苏婉能在一处教会,就能在十处教会。实在不行,让医队里懂些营造的弟子跟着学,将来自己建。”
他合上册子,起身走出营帐。
暮色渐沉,几处工地灯火已亮。木架竖立如骨,墙体初成轮廓。远处传来凿石声,还有人在喊号子调正梁柱。
他站在高坡上望了一阵,转身吩咐:“明日我去陈塘口,那边排水沟还没动工。苏婉说,水排不出去,地基三年内必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