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民心反馈,百姓的积极建议

会上争执激烈。有老者坚持“不减役,工程难成”;也有村正担忧“若免役,粮从何出?”。

最终,一位退伍老兵提出折中方案:以工代赈,记功换粮。凡参与修渠者,每日记一分劳绩,积满十日可领一斗粟米,伤残者加倍。此法既保进度,又安民心。

决议上报当日,李震亲批:“准行。另饬各州照此例拟定细则,不得克扣、不得虚报。”

他提笔在批文末尾写下一句:“民之所欲,常藏于琐碎之中;政之所成,正在于俯身细听。”

此后,民议制度逐步成型。

李瑶主持制定《汇录规程》,规定每月汇总一次,重大建议直达主帐;苏婉推动医馆言板覆盖三十六州,累计收录七百余条民生诉求;李骁在军营收到一份戍民手绘的烽台改良图,当即命工造司拆解研究;李毅则破获一起伪造民书案,揪出幕后指使的落魄士族,确保民意通道不受污染。

这一夜,李震再次独坐书房。

桌上堆满了新送来的建言文书。他随手翻开一份,是一位盲眼老妇口述的内容:“官家若真想听百姓话,请让医助多走几步路。我家住在山坳,去镇上要爬两个时辰,等不到看病人就没了。”

他合上纸页,久久未语。

片刻后,他提起朱笔,在页角圈出三个字:“设巡诊。”

门外传来脚步声,李瑶轻轻推门进来,手中抱着新的档案。

“父亲,这是本月汇总。其中有十二条建议已具备推行条件,包括统一度量衡公示、简化户籍申报、开放屯田借贷……您看何时上会讨论?”

李震抬起头,将那封盲妇的文书递给她。

李瑶接过一看,神情微动。

“明早召议。”李震说,“先从巡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