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文化冲突,和谐共处

李瑶放下手中润州传来的报文,抬头看向窗外。政事堂外的石板路上行人往来,几个差役正搬着新到的竹箱进库房。她转回头,见苏婉已坐在对面,手里拿着一份地方递上来的民情简报。

“闽越商帮的孩子被人拦在学堂外,说他们穿得不像样。”苏婉把简报轻轻放在桌上,“还有人说西域工匠聚居地夜里有打铁声,怀疑他们在私造兵器。”

李瑶没说话,手指在桌边轻点两下。她刚处理完跨州协作的协议,各地申报项目已有十七项落地,可人心的事,比账册难算。

“压是压不住的。”她说,“这些声音不会因为一道命令就消失。”

苏婉点头。“我昨天去了城南匠坊,那边有些孩子连官话都说不利索。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误会自然就多了。”

李瑶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的地图前。运河沿线标着红点,是已经签署协议的州府。她伸手,在地图边缘圈出一片空地。

“办个活动吧。”她说,“不评比,不排名,就让大家聚在一起,做点事。”

苏婉看着她。“你想怎么做?”

“叫‘秋社文化节’。”李瑶回身,“请各地商旅、匠人、学者都来,带他们的手艺,摆摊交流。设三个主项:手艺对谈、饮食共膳、童谣互教。官府出场地,供基本物料,只求一个‘共’字。”

苏婉笑了。“这主意好。不是谁听谁的,也不是谁管谁,而是坐下来一起做事。”

当天下午,政事堂便发出《百工同庆令》。文书官快马送出京城,各州驿站连夜誊抄张贴。

消息传开后,反应却不热烈。

中原士绅觉得与外邦之人同席不合规矩;闽越商人担心技艺外泄;西域铁匠因语言不通,干脆闭门不出。更有人在街角贴了告示,说这是“蛊惑民心之举”。

李瑶得知后,没有下令追查。她让译者整理出几套常用方言对照表,做成小卡片,派人发到各坊口。每张卡上写十句话,从“你好”到“我想喝水”,背面还画了简单手势图。

苏婉则换了便服,带着几名随从走进城南闽越聚居区。她找到一位正在编竹篮的老匠人,蹲在一旁看了许久。

“我能试试吗?”她问。

老人抬头看了看她,没说话,递过一根削好的竹条。

苏婉笨拙地学着编织,手指被划了几道细痕。旁边的孩子围过来笑,她也跟着笑。编到最后,篮子歪歪扭扭,但她还是把它送给了身边的小女孩。

那孩子接过篮子,眼睛亮了。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第二天,文化节正式开始。

场地设在城西开阔地,搭起一排排棚架。起初只有零星几人到场,大多是来看热闹的百姓。直到苏婉和李瑶一同出现,站在主台前宣布活动开始,人群才慢慢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