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挽起袖子,现场演示闽越染布技法。她将一块白布浸入草汁,再用木夹固定图案,晾晒时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围观者越来越多,有人掏出纸笔记下步骤。
李瑶则站在另一侧,拿着刚印好的“通语卡”分发给外来商户。她请来曾在运河工地上共事的南北劳工,让他们用各自方言说一句话,换对方一碗茶。一人说“天热了”,另一人听不懂,比划半天才明白,引得全场大笑。
气氛终于松动。
第三日午后,阳光正好。市集人流如织,各族摊位前都有人驻足。有人尝着楚南米糕,有人学着北境皮具缝法,孩童们围成一圈,跟着西域妇人拍手唱一首陌生调子的歌。
就在这时,巡街卫兵拦住一名少年。
那少年戴着弯刀形状的银饰,是家族传承之物。卫兵坚持要收缴,说是违禁兵刃。少年不肯,争执间引来族人聚集。
人群越围越多,有人喊:“凭什么查我们!”场面眼看要失控。
李瑶赶到时,双方仍在僵持。她没责备卫兵,也没驱散人群,而是让人取来《大晟律·器物篇》原文当众宣读。
“凡不违禁兵刃,民俗所佩,不在收缴之列。”她念完,转向少年,“你的饰品可以留下,但若愿意暂交展馆陈列,并附一段家族故事,可获‘文化使者’木牌,今后通行全城免检。”
少年愣住,抬头看族中长辈。
苏婉这时走上前,双手合于胸前,行了一个刚学会的西域礼。她对那位年长匠人说:“您能教大家怎么打出这种花纹吗?”
老人看着她,又看看周围伸长脖子的百姓,终于点头。
展棚很快腾出一角。那把银饰被小心放进柜中,旁边摆上一张纸,上面写着:“月牙之纹,喻家族团圆。”
当晚,展馆灯火未熄。几位闽越绣娘和楚南织工凑在一起,商量能不能把两地针法合起来试一试。北境皮匠和西域铁匠围着一张桌子,画着改良马鞍的设计图。
李瑶站在展馆门口,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童声。
几个孩子正围成圈,用三种不同的方言轮流唱一首新编的童谣。开头是闽越调,中间转成中原腔,结尾又接上北境节奏。虽然音节生硬,却唱得认真。
小主,
苏婉走过来,站在她身边。
两人没说话,听着那断断续续的歌声飘向夜空。
次日清晨,政事堂收到快报——北方军需调度已有初步方案,待校核后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