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何记”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业务遍布全球的上市公司,其内部的企业文化,在高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部分早期跟随何雨柱打江山、信奉“手艺至上”、“人情味儿”的老臣子,与大量新加入的、拥有国际名校背景、精通数据、资本和现代管理工具的“少壮派”精英之间,开始出现理念上的裂痕。
老派认为公司越来越“不接地气”,沉迷于PPT、模型和国际化光环,忽略了灶台的根本,对老师傅的尊重不如从前。新派则觉得老派“固步自封”,不适应现代企业治理和激烈竞争,是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阻力。这种冲突并非公开对抗,却体现在预算争夺、项目优先级、绩效考核乃至日常沟通的细微之处,消耗着组织的凝聚力。一次关于是否关闭某城市一家长期亏损但承载了诸多老员工感情的老店的争论,将这种矛盾摆上了台面。
这道题,比应对国际规则更为棘手。 它关乎“何记”的“魂”该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何晓深知,若不能弥合这道裂痕,“何记”将面临“根基松动”的危险。
他没有简单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二选一,而是发起了一场全公司范围的“何记精神再定义”大讨论。他亲自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老对话”工作坊,地点就设在“何记”起家的香港老店后厨。让数据专家向老师傅解释智能灶台如何帮助他们精准复制拿手好菜的火候;让老师傅向年轻经理讲述一道菜背后几十年的手感经验如何无法被数据完全量化。
在工作坊的最后,何晓动情地说:“手艺是我们的根,数据是我们的眼;人情味儿是我们的魂,现代化是我们的船。没了根和魂,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没了眼和船,我们就看不清路、行不远。‘何记’要传承百年,靠的不是守旧,也不是忘本,是新火老汤,熬出更厚的味道。”
他宣布启动“薪火相传2.0”计划,不仅包括技术传承,更设立“匠心价值奖”,重奖那些在坚守品质、传承技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同时推行“双导师制”,要求每位新高管必须与一位资深老师傅结对,互相学习。
这场内部的“文化整合”,其艰难程度不亚于任何外部商战。 但何晓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逐渐弥合着裂痕,让组织重新凝聚在“守正创新”的共同旗帜下。
深夜,何晓再次与父亲何雨柱通话。 这一次,他谈的不是具体危机,而是内心的困惑:“爸,有时候觉得,对外打拼固然难,但对内理顺人心,平衡各方,更是难上加难。”
电话那头,何雨柱沉默片刻,缓缓道:“晓儿,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公司,也是一个道理。火大了,容易焦;火小了,不入味。调料(规则制度)要放,但不能压过主料(人情人心)的本味。你现在是掌勺的,得能品出这锅里百般滋味,该大火爆炒时不能软,该文火慢炖时不能急。心里装着这桌吃饭的人(员工、客人),手上的分寸,就不会差太远。”
父亲的话,如同定海神针,让何晓纷乱的心绪渐渐平息。他明白,作为掌舵人,既要能洞察万里之外的暗流,也要能体察咫尺之内的人心。
内外部的暗流依旧汹涌,但“何记”这艘巨轮,在何晓的驾驭下,凭借日益强大的“深海作业”能力和逐渐点亮的“规则灯塔”与“文化灯塔”,正变得更加沉稳、坚韧。 它不再畏惧深水区的黑暗,因为自身已成为一座能够照亮前路、也吸引志同道合者前行的航标。真正的远航者,注定与深流和风浪为伴,而传奇,正是在这不断的破浪前行中,被持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