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旱灾星初显陕甘

“鹞子亲眼所见,”方正化语速平稳,内容却沉重,“河道几近干涸,河床裸露,裂开巴掌宽的口子。田地里的禾苗,蔫黄得点火就能着。麦子抽穗不足往年三成,稀稀拉拉。水井…十井九枯。乡民取水,需往更深的山涧,往返数十里。已有…老人妇孺倒毙于途中的传闻。”

“地方官府呢?”朱由检追问,语气听不出喜怒。

“延安知府衙门上月倒是在城门口贴了告示,”方正化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近乎嘲讽的弧度,“说是已‘飞章奏报朝廷’,请朝廷‘速拨钱粮赈济’。府库嘛…鹞子设法探了探,老鼠进去都得哭着出来,空空如也。至于下面州县…有的县令老爷还在忙着给魏公公的生祠选址圈地,征发民夫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呵。”一声极轻的冷笑从朱由检鼻腔里溢出。飞章奏报?恐怕奏章还压在通政司某个角落里等着孝敬银子才肯往上递吧!府库空空?怕是早被层层盘剥,进了各级官吏的私囊!给阉竖建生祠?这才是头等大事!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的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每一下都像敲在方正化紧绷的心弦上。“鹞子还探听到什么?” 朱由检的目光锐利起来,“民间…可有异动?”

方正化微微前倾:“回王爷,鹞子回报,已有小股流民在甘陕交界的荒僻山塬聚集。多是些活不下去的佃户、失了土地的破落户。他们不敢靠近大城,只在偏僻乡里,寻些富户的粮仓、或是运送钱粮的小股官差下手…抢了就跑。官府…官府大多装聋作哑,报上去也是‘零星毛贼,不足为虑’,或者干脆按下不报。不过…”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鹞子提到一个名字,‘白水王二’。此人似乎是这股流民里一个带头的,有些勇力,也有些歪点子。抢了几家为富不仁的乡绅粮仓,分了些给更穷苦的,在流民中…颇有些声望。不过眼下,还只是疥癣之疾。”

“白水王二…”朱由检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历史长河里一个微不足道的水花,却是未来那场席卷天下风暴中,最早被点燃的一粒火星。疥癣之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知道了。”朱由检的声音恢复了平淡,“传信给李若琏,西北的‘鹞子’,再加派一倍人手。盯紧!我要知道每一股流民聚集的位置、规模、领头的是谁、动向如何!特别是这个‘王二’!还有,地方官府的动向、府库虚实、赈济的公文走到哪一步了…事无巨细,我要最快知道!”

“是!奴才这就去办。”方正化躬身领命。

“另外,”朱由检的目光扫过窗棂,投向西北方向的天空,那里一片湛蓝,不见一丝云彩,“告诉京畿附近几个皇庄的管事太监,从今日起,所有水井、水车、沟渠,每日检修,不得懈怠。储水的池子,能挖深就挖深,能扩大就扩大。还有,庄子里存粮…清点清楚,未得本王手令,一粒米也不许外流!”

方正化心中一凛:“王爷是担心…京畿也会…”

“未雨绸缪罢了。”朱由检收回目光,脸上又浮现出那种少年人特有的、带着点漫不经心的表情,仿佛刚才那个眼神锐利、发号施令的人不是他。“天有不测风云嘛。再说了,本王庄子里那些瓜果,没水浇灌,蔫了多可惜?本王还想吃口甜西瓜呢。”

方正化:“……” 王爷您这弯儿转得也太快了!前一秒还是忧国忧民(虽然忧的是自家产业),下一秒就惦记上西瓜了?他只能低头应道:“奴才明白,这就吩咐下去,定让王爷今夏的西瓜又大又甜。”

“嗯,”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仿佛真在琢磨西瓜的甜度。他这才像是刚想起旁边还有个捧着参汤碗、听得云里雾里但大气不敢出的陈子安,脸上重新挂起温和的笑容,“陈先生?”

“啊?王爷!”陈子安一个激灵,差点把参汤洒了。

“方才本王与老方说的,都是些无趣的闲事。”朱由检摆摆手,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先生不必理会。你安心住下,先把府里和工坊的账理清楚。那‘简单’的学问,回头本王再教你。这参汤凉了,快喝了吧。”